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新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节选〉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新亚生活双周刊 唐君毅 参加讨论

    ——一九七三年六月十七日新亚道别会演讲会讲词
    主席、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是新亚书院行道别会的日子,这当然是有一番意思的。新亚书院在农圃道前后已经有十七年,与邻居彼此相处得很好,好象孔子论语中所谓[里仁为美]、[德不孤必有邻]。所以梅校长提议于今天举行一道别会。同学们更要我于今天作一个演讲,题目初定为[农圃道的新亚];但我后来更改讲题为[新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关于新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我也不是比别人的了解为多。新亚虽然很小,但真正说起来,要确切的了解新亚,也很不容易。现在新亚的许多同学和老师,我也不认识;即认识了,也不一定能彼此了解。一个团体中的人,能彼此了解,更都了解整个的团体之特性,也不是容易的。我今只就我所了解的新亚讲一讲。
    
    现在我想先谈新亚之过去几件值得纪念的事及初期之教育的情形,然后再谈新亚的现在已有、与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已存于同学的心目中、老师的心目中、以至关心新亚的社会人士的心目中。新亚的问题,是与新亚的师生切身相关,而新亚未来前途,亦系在新亚师生大家的手里。
    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新亚是很小的,香港也是很小的。从新亚过去的历史来看,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年;以一个人来比喻,不过是个青年,还没有完全长成。但新亚虽然很小,历史很短,其所处的时代变化却很好。新亚所反映出的可以代表它的特性者举出来谈谈,这可以分为四点:
    [一]我想很少学校会像新亚书院的情形下办起来的。新亚的创办,亦可说是个偶然的无中生有。此即是水哦在办新亚书院之先,并没有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或一个机关、一定要办这一个学校。新亚书院的前身,是[亚洲文商专科学校],其最初的发起人有崔书琴、张其昀、谢幼伟、与钱宝四等六位先生,暂推钱先生为校长。亚洲文商学校开始时,只大概用了四千块钱,租了一中学之晚间的教室,做校舍:学生四五十人。但六位先生中之五位后来另有了发展,只留下钱宝四先生一人。钱先生遂邀张丕介先生和我先在[亚洲文商专科学校]任教,后来才再约赵冰、吴士选、杨汝梅先生等参加,并把学校改组,遂名为[新亚],意谓新的亚洲文商学校。这个名称初是偶然定的。后来才把[新的亚洲的中国]之意义加进去。另一方面说,新亚创办的人之遇会,也可以说是偶然的。我和钱宝四先生,是因广州华侨大学陶先生邀请我们去讲学,才来到南方。如无此邀请,我亦未必有机会来香港,到了广州,在华侨大学认识赵冰先生,又遇见吴士选、谢幼伟、张丕介、徐复观先生等。到香港,再遇见程兆熊、杨汝梅先生等。大家分别自天南海北的不同地方来,而偶然会聚于香港,一同参加新亚书院的创办。处创办新亚时教师是八人。我会说笑称为[八仙过海]。由八仙过海而有此新亚之创办,可说是偶然的无中生有。
    此新亚书院的创办,没有社会团体的支持,教会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或是私人资本家的支持。王岳峯先生曾经以经济力量支持过新亚,亦是短期的。所以新亚书院的存在,其经济基础,初是全然没有的。这与联合书院及崇基学院的情形,都不同。联合疏远当时是有五个学校如光夏、广侨等联合组成的。而光夏、广侨等可说以大陆之光华,大夏、广州大学为其前身。崇基学院则是以大陆之岭南大学及其他教会大学原来的经费与若干教师为基础的。然而新亚书院可水哦是完全没有这种基础。不只学校无基础,新亚书院处创时,我们个人手头上亦非常贫困。记得一九四久年是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年纪念,广州教育部举行空子的纪念会;当时吴士选先生任教育部次长,邀请钱宝四先生和我做演讲,与写文纪念,教育部送了二百块钱大洋(约一千元港币)作演讲费稿费。这些钱就是我与钱宝四先生的全部财产。我亦会说笑,我们只是吃孔子。此外,书籍与其他东西,全都没有;如我们校歌中所说[手空空,无一物],是当时大家真实情形的写照。然而在此大家手空空之中,竟然会有此新亚之创办,却亦是一奇迹。而其中,亦应有一些不是偶然的东西,此值得大家想一想、猜一猜,究竟是什么。
    ………………
     谢谢各位!<节选>
                  转自一九七三年九月份《新亚学生报》
                             ——摘自《新亚生活》月刊第一卷1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