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觉 新年伊始,春节也将到来在即,这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频繁的走亲访友阶段。在亲友之间互相走动之时,客人总会带上礼品手信,赠予主人,以示对受邀的感谢,而主人一方通常也会回赠以礼品,以示对客人光临的谢意。如此一来一去,似乎显得有些繁琐,但这正是“礼尚往来”精神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丝保留。 礼尚往来(资料图 图源网络) “礼尚往来”出自《礼记·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根据汉代大儒郑玄的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时代,民风浑朴,以德为贵,因而也不讲究施惠和报答。到了夏商周时期,礼开始产生。礼是提倡有来有往的,我他人施予恩惠而对方不来回报,这不符合礼,同样,他人施予我恩惠而我不作报答,这也不符合礼。在大量的古代礼制仪节规定中,都贯穿着这种“礼尚往来”的精神,如士相见礼中,主客双方的反复答拜,饮酒礼中,主客之间轮流的饮爵酬答等等。 主客双方的反复答拜(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礼记·檀弓》里,记载了一则关于孔子如何在现实中与人“礼尚往来”的故事。孔子到卫国去的时候,恰好碰到以前接待过自己的卫国宾客馆舍负责人去世了,家人正在张罗丧事,孔子既然与此人有过交往,按照礼制,当然要进门吊丧,为之哭泣。但孔子在吊完丧之后,走到门口,告诉门外等候的子路,让他把拉车的骖马解下来,作为赠予丧者之家的助丧之财。子贡感到非常诧异:“对于学生的丧事,尚且没有解骖马以为赠,现在您却为了一个并不怎么熟识的馆舍负责人,而要解骖马送给他的家人,这礼恐怕太重吧?”孔子答道:“方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主丧之人见到我,哭得特别真切哀恸,这是对我的厚恩,因此我也涕泪交下,既然如此,怎么能够没有相应的助丧财货赠予他呢?你还是按照我的话做吧。” 以驾车的骖马相赠(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这个故事里面,虽然孔子与卫国宾客馆舍负责人的旧交不深,不至于赠予如此丰厚的财物。一般情况下,主持丧事之人对于前来吊唁的孔子有所致意即可,但这家的主丧者却对待孔子尤其情真意切,是特别施惠于孔子,因此,孔子作为被特殊对待的一方,也就不能再按照一般吊丧的礼仪行事,但随行所备财物简薄,故而临时决定,以驾车的骖马相赠。这是孔子的“礼尚往来”。 因此,“礼尚往来”不是繁文缛节的客套,一方面,它体现出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平等精神,无论交往双方的社会政治身份多么悬殊,“礼尚往来”保证了地位较低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另一方面,“礼尚往来”也体现了古人对于“施惠”之情的珍重。于我而言,他人的施惠并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一种善意的赠予,无论恩情深浅,都不可轻慢对待,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的尊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