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从《边城》翠翠梦中听歌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初读沈从文的《边城》,自被那“诗意的自然、和谐的生命、优美的人性”打动;隔了若干年回看,又玩味出了一点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翠翠夜听歌一节,果如众多评论所言,“虎耳草”是纯真爱情的象征?我以为称之为“爱情”,未免提炼得过于抽象。对情窦初开的翠翠,“爱情”尚在她理解力之外,纵使对傩送产生朦胧的好感,也不能分辨与把握。小说这样描写翠翠的梦境: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一切皆像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
    第二天起来,她这样告诉爷爷: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这个梦境,虽然经过了童稚化和诗意化的修饰,真实的内涵却并不难理解:它指向青春期性的萌动和觉醒。梦境产生于她从爷爷那里听到父母的故事以后,也暗示了这一点。
    少女翠翠,原本处于一种“完美”的状态:贫寒的家境,简单的生活,一清如水的情感。一如与世隔绝、保存着自然形态和原始民风的“边城”。一旦这种“纯粹”的状态由于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被打破,就像推崇“返于本原”的庄子预言的那样,七窍开而混沌死;或者像《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听从了蛇的话吃下果子,从而丧失了无忧无虑的伊甸园。
    故而老船夫也听到歌声时,“又忧愁又快乐”,当翠翠向他讲述梦境时,他“温和悲悯的笑着”。翠翠已经不复是那个小小婴儿,翠翠长大了。老船夫担心的,就是长大了的翠翠重走母亲的老路。
    小说里写道:
    翠翠的母亲,某一时节原同翠翠一个样子。眉毛长,眼睛大,皮肤红红的。也乖得使人怜爱——也懂在一些小处,起眼动眉毛,使家中长辈快乐。也仿佛永远不会同家中这一个分开。但一点不幸来了,她认识了那个兵。到末了丢开老的和小的,却陪那个兵死了。
    翠翠是母亲的影子,她继承了母亲的容貌性情,也继承了母亲的悲剧命运。翠翠父母以死殉情,并不是因为“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家庭的干涉(老船夫默默承担了她未婚先孕的结果),也不是道德的压迫(“边城”男欢女爱是自然平常的),实在是因为智能与阅历的局限,导致他们无力去处理伴随情欲的欢愉而产生的复杂后果,只能一死殉情。所谓“复杂后果”,在局外人看来,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在他们简单的思想里,既然不能选择留下,也不能选择远走,就惟有选择死亡了。
    翠翠的故事也是这种“无法选择、无力承担”的悲剧。翠翠同时得到了两兄弟的爱情,却不是她的幸运,而是悲剧的开始。求婚的是这一个,爱的是那一个,但她无法选择嫁给谁,而只能被动等待两兄弟的决定。不仅翠翠无力处理,老船夫和天保、傩送一样不能。老船夫中意的是大老,而翠翠爱上了二老,这个局面令他不知所措。他只能忧愁地等待,直至在雷雨夜无声死去。天保和傩送为爱情的争取演变成了为亲情的退让。天保无法面对,仓促远走,却意外死去;傩送亦无法面对哥哥死讯而出走。翠翠从此开始了孤苦的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面临一个“复杂”的纠葛时,“边城”的每个人的行为模式都是退缩的。
    “边城”人都是善良的,愿望都是美好的,善良的品性和美好的愿望,却导向了悲剧,实在是封闭的环境蒙蔽了人的智能与出路的缘故。在此前的文学中,所谓山野田园,往往总是作为“堕落的城市”的反面参照,和“灵魂的故乡”的诗意存在,我们习惯于对这种“蒙昧”的歌颂,这很值得反省。
    沈从文对“翠翠”倾注了太多的爱怜,对“边城”充满了太多的回忆,但是他在赞美诗情的时候,并非没有认识到蒙昧的灾难。他在散文集《湘西》里说:湘西女子,穷而年老的,易成为蛊婆;三十岁左右的,易成为巫;十六岁到二十二三岁,美丽爱好性情内向而婚姻不遂的,易落洞致死。他对女子“落洞”原因的剖析,简直可以作为心理学教材。“落洞”,分明也是情欲萌动而无力处置的结果:
    女性在性方面的压抑情绪,方借此得到一条出路。落洞即人神错综之一种形式。背面所隐藏的悲惨,正与表面所见出的美丽成分相等。凡属落洞的女子,必眼睛光亮,性情纯和,聪明而美丽。必未婚,必爱好,善修饰。平时贞静自处,情感热烈不外露,转多幻想。
    把这一段描写和翠翠对照,不难发现相似之处: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容貌性情如此,从翠翠对二老的爱,以及对爷爷无法了解她心事的嗔怪,她情感分明亦是热烈而压抑的。翠翠和那些“落洞”女子不同,她原本有望获得婚姻和幸福,但是如前所说,一个不太难解开的结,在退缩模式之下,成了无法解开的死结。虽然结尾留了一丝亮色,一点希望,但也只能是一丝亮色,一点希望而已。“背面所隐藏的悲惨,正与表面所见出的美丽成分相同”,真是《边城》极好的注脚。沈从文在散文里,表现出来的是学者般的冷静与敏锐,与《边城》着意于诗意的描绘不同。
    同样在描写爱欲萌动的美好和破坏的二重性,有个看似截然不同的文本可作参照。《牡丹亭》“惊梦”一折,杜丽娘面对春光满目,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分明亦是为春日唤醒青春的惆怅。和翠翠不同的是,她更有“自我意识”,对内心感受具备分辨的能力。“肃苑”一折春香对老夫人转述她读《关雎》的感慨:“(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本折这段内心独白,把思春情怀表达得十分显豁:
    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
    所以她的“春梦”表现得也比翠翠更直接,更大胆。最后竟因“寻梦”不成结想成病而夭逝,何尝不是“落洞”的另一种形式呢。与湘西女子不同的是,她有足够的智能,限制她的是礼教与她的出身。魂追而梦随,死生以相从,乃是渴望摆脱世俗羁绊的表达。
    从这点来说,汤显祖是非常大胆的,他近乎赤裸地表现了少女的爱欲。但是他仍然谨慎地打了不少保护色,并为这部传奇设计了多条线索和多重主题,以分散观众的注意。又用优美的曲词,修饰了原始的情感。最后又归结于姻缘前定,蟾宫折桂,金殿封赏,这才获得了世俗的承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