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土苗兄妹组合获得最后一个奖项——“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奖,第13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终于在昨晚落下帷幕。今年,被誉为“歌坛新星摇篮”的青歌赛显得格外热闹,但这些热闹似乎都有些“旁门左道”的意思,被人们热烈讨论的不是歌手、歌曲,而是余秋雨是不是又“放炮”或者闹“软罢工”了,主持人是不是说错话了,选手是不是又在回答文化题的时候出糗了,评委是不是又打人情分了……至于谁在唱、唱得如何却有些受忽略了。 从上届开始,青歌赛开始成为网民的“找茬赛”。问:百步穿杨是什么意思?答:百步之外射中了杨六郎,形容敌人之凶残!……把这样的回答经整理后,被公布于网络,而且每天更新,成为网友的一大乐事。在此过程中,负责选手点评工作的“文化考官”余秋雨也不能幸免,直至比赛最后一天,余老师果断决定“下届,我不干了”,有报道揣测他是被彻底激怒了,对此,同行陈斌说了一句公道话:“不是被激怒了,而是审美疲劳了,谁也没办法连续重复地参观一个城市三次。” 但赛场上,其实许多选手的“赛龄”都比余秋雨高。除去大合唱,今年参加团体赛和个人赛的选手多达数百人,一半以上的选手名字听着耳熟,他们在青歌赛上的征程多则十余年,少则两年。这一届的美声、民族、流行唱法的王红星、吴娜、姚贝娜均是上届的铜奖或银奖选手,这一次终于被“扶正”。选手们口中个个在台前念叨“我不看重结果,而是喜欢这个舞台”,结果却是个个不拿金奖决不罢休。至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有哪个“喜欢这个舞台”的金奖选手回归再赛。 要问选手为何如此上瘾,看看台下的观众就知道。每次比赛,很多赛区的重量级人物就坐在观众席。至于歌手个人命运,也会随着得奖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位选手前不久还在黄土高坡吼“信天游”,站在台上时就已经全家户口进京、分房子、调到中央级院团。上届青歌赛中,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二人在获得原生态类金奖后,成为云南石屏旅游的头号“招牌”;银奖获得者侗族大歌组合也让他们家乡成为重点旅游景点。各团体单位为了地区、集体的荣誉,把早已成名的“退役选手”又推上了青春的舞台。音乐学院的副院长得了美声组金奖,5次参赛的老选手力拔民族唱法头筹,这倒是厚积薄发了,可这还是“青歌赛”的主旨和初衷吗? “老化”的又何止于选手,被几届民族组选手唱了近百遍的《断桥遗梦》、《美丽家园》,让观众耳朵听到起茧。新歌也有,可很少能被记住。因为那些为比赛而作的新歌非常有难度,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传唱性不够,原创性也不高。对此,评委徐沛东认为,要能锻炼出纯熟的演唱本领,一个必要的锻炼是多唱创作歌曲。“创作歌曲很难唱,因为没有人给你示范,没有人可以模仿。谱子摆在那儿,却可以有很多种唱法。就看你怎么理解音乐。”这事关一个歌手乃至一个国家音乐界的素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