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14岁至28岁青年将放假半天的消息引起了不少关注。关注的焦点有两个:一是这项规定的制定究竟如何落实。据报道各地的执行标准尚不统一;二是这个“青年”的标准。 首先,纪念“五四”青年节一定就得休假吗?节日的含义看来已经被简化为休假。但是,节日的真正含义却被忽视了,在休假之余,人们将会更多地把节日看作一种习惯,而忘却节日背后真正的意义与历史沉淀。在我们频频用规定的形式把纪念日休假这种方式确立下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考虑如何才是真正的纪念。 现在,我们一些重要的长假短假,都是被附着了其他含义的,比如黄金周、小黄金周设立都有拉动旅游经济的目的。诚然,放假或许对人们来说最实惠,也至少能够使人们嘴上老是念叨着什么节日又快到了。不过,如果人们缺乏历史感,那么很多节日只是被在嘴上念叨着,那节日就空壳化了。有时候,节日代表着传统、习俗的力量(如端午节);有时候,节日则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如春节);有时候,节日更是显现人们对某种理念追求的表现形式(如青年节在这个新时代依然提醒人们不忘当年“五四”运动时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显然,一些节日放假是应该的,对另一些节日来说,放假或许并不是最好的纪念形式,或者说,只靠放假,节日会变得空洞化。 再看看那个关于青年的划分标准,坊间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人问,难道28岁以上就不算青年了吗?这样的划分标准,确实可能引来争议。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青年节的纪念应该寻找更好的形式,而不一定是要通过放假来纪念。 退一步讲,即使放假,只给青年放假,其他年龄段的人们就不需要纪念青年节了吗?青年节要的是纪念,而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青年人的某种权利。 回想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青年节的真正含义,它所承载的深刻意涵,是需要青年人去理解和去实现的,对于每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都应该去了解。所以,青年节是属于众人的,而不是特定的某个群体,比如青年人。(文/江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