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余秋雨选"接班人" 文化名家成工具!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人民网文化频道 佚名 参加讨论
虽然目前对于是否会从此退出央视青歌赛还不置可否,但余秋雨表示,自己确实需要有“接班人”,对于“接班人”的人选,余秋雨提出了三个标准,“第一是要有即兴谈话的语速,也就是说语速不能太慢,这一点是需要训练的;第二是在和选手谈知识的时候要有艺术的感觉,不能仅仅是就事论事;第三是要有能不受外界争议影响的心态。”(《新京报》2008年4月11日)。
    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连续三届央视青歌赛的评委,且每次都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以一己之力承受万众之压,当评委当到余秋雨这份上,也确实不容易了。所谓“功成”好“身退”,此乃聪明人的明智之举,余秋雨自然深谙其“找准台阶下”之理。因此,适逢其时地放出风声,提及余氏“接班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笔者看来,在青歌赛上反客为主的余秋雨提出的“接班人”三个标准,之于央视青歌赛能够红红火火办下去,是十分必要的,至少从评委的功用角度而言,无论对于比赛还是对于观众,都有合理之处。想想,恣哉悠哉的语速,可以调节比赛紧张的气氛;以艺术的感觉与选手大谈知识,正好印证了文艺乃相通。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百忍成金”之功力。评委嘛,既然可以大言不惭地评论他人,自然要经得起周围反评的风浪。
    然而,从以上近乎苛刻的“接班人”标准中,笔者丝毫看不到一个“文化名家”的余秋雨的影子,相反,则是一个“工具”味甚浓的余秋雨:即兴谈话的语速是被刻意地训练出来,艺术的感觉是在有目的的自我陶醉下想象而成,偶尔间的文化口误,甚至可以带给活动主办方意想不到的高收视率……所有这些,前提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化学者,成为了一场红红火火的歌唱比赛的“明星评委”。文化未见却尽显工具,何以至此?我想,设若不是为了做好中国第一收视垄断节目的评委,得名望利,余秋雨又怎会放弃文化苦旅之情怀,而不惜背上“矫揉造作”甚至“无知”骂名之代价呢?敢问余秋雨,意下的“接班人”,接的是文化教评的班,还是娱乐工具的班?
    也许,从“余氏接班人”标准其显而易见的“工具性”大于“文化性”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出这样一种可怕的现象:中国的许多知名文化学者,当红作家,在名利、欲望和诱惑的面前,正在成为商业利益追求者的傀儡,听其摆布,任其使唤。虚浮乃至洋洋自得的心态,已然在纯洁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可悲!
    愚以为,歌唱比赛设立“文化评委”的意义,是在于可以给参与者和观众带来知识文化素养上的收益,而不是靠名声靠“错漏百出”哗众取宠来赚取眼球。有远见、有良知的作家与学者,是不应该因为社会的浮躁与虚荣心而动辄成为臣服于娱乐、名利的工具,否则,对于文学、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只能有害无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