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何以"上河"?(1)
自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动静两种形态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北宋著名的风俗图卷,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关于本图的丰富内容、高超艺术,已被人们讲得太多,本文且探讨一下“清明”何以“上河”的问题。 清明节并非自古就是国人祭扫祖坟、悼念先人的日子。清明作为节日,在汉代尚“不显”,唐代略显,但还不及扫墓。唐代著名的清明诗,无论是杜甫的“渡头翠柳艳明媚”,还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都还看不到祭扫追悼的含义来。有祖宗崇拜的清明始于宋代,“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见《梦粱录》“清明节”条)。 但问题是:先人的坟墓都是做在山里边的,要扫墓的话,“清明上山”才对,如何不上山却“上河”呢?中国古代,没有把坟墓建在河滩上的习惯吧?当时少有火葬,自然更不会有骨灰撒进河水的事。 那么,宋人清明“上河”去干啥? 这就要联系与清明在时间上前后接踵的另一个古节——三月三上巳节了。 与清明正相反,上巳节先显后隐,汉代时已十分繁荣,至唐代达到极盛。《诗经》里的《郑风·溱洧》篇描写的就是三月上巳,王羲之《兰亭序》写文人上巳节“曲水流觞”,杜甫《丽人行》里更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句。我们看到,这里所举的三篇诗文,都有“水”在里面:“溱洧”是两条大河名,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流觞”于“曲水”,唐代“丽人”集聚于都城长安的“水边”。可见,“水”是上巳节的一个关键词,三月三是古人一个亲水的日子。 热闹才清明“上河”,实乃上巳“上河”是也。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