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老庄哲学之道相与象的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象
    甲、庄子之象
    庄子以为宇宙万物乃在不断的变化中。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秋水篇)。
    “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又化则无常”(同书大宗师篇)。
    万物之变,“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姑不论这种变化到底有否原因,我们只知道万物“夫固将自化”。“化”将为“不化”,“不化”将为“化”,则这种变化中,“恶知不化哉?恶知已化哉”。化则无常。
    如此,庄子以宇宙本身为“化”。而又知道无法知道宇宙本身之化(即道)为何物。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由)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暇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同书知北游篇)
    知、无为谓、狂屈,三词以人格化的姿态出现。黄帝虽然用“无”概念来答知所提出的三个问题,但“终不近也”。道本不容知,所谓“彼至则不论”,故无为谓之不答,正合于道。“中欲言而忘其所言”,故狂屈似之。至于知与黄帝,则既知且论,所谓“论则不至”了。【1】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象罔,象罔得之。”(同书天地篇)。
    知即知识,离朱即感觉的意思,吃诟即言辩。象罔则无象。玄珠比喻道。知识、感觉、言辩,都不可能得道。只有“无象”为得道。
    因此,庄子的象是无象。
    乙、老子的象
    庄子以道为“化”,故它是“不可知”,而且无象。但老子对道相方面更注意。老子的道,如上所言,是一种不可把捉,不可设想的东西。但为了了解它,可以勉强名之。故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
    因此老子里面相当于“象”的解释很多:“有”、“无”、“常”、“反”、“逝”、“远”、“一”、“虚”、“冲”、“玄”等都是象。
    按照庄子天下篇的一段话:“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看来,其中特别重要的象是“常”、“无”、“有”、“太一”。黄建中在老子道术诠论里对老子之象与周易之“简易”、“不易”、“变易”三原理作比较的结果,认为“一”、“常”、“反”为最重要的象。
    下面我要根据我觉得重要的六个象:“无”、“有”、“常”、“一”、“反”、“玄”来考察老子的道相。
    (1)无(暂译作Nichtsein) 此象表示道的隐蔽性(Verbogenheit leteia)。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同书首章)。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同书二十五章)。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同书四十一章)。
    道虽是物的存在原理,但道本身不是物。物可道,可名,道却不可道,不可名。物有名,道则无名。故道虽是“万物之始”、“可以为天下母”,而却“吾不知其名”,虽“字之曰道”,而却“大象无形,隐而无名”。
    因此,道是“无”或“无名”。
    (2)有(暂译作Sein) 此象表示道的开显性(Unverborgenheit,aleteia)
    “有名万物之母”(同书首章)。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书四十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同书二十五章)。
    道虽然是“无”,但却是存在原理,即是“万物之母”,“可以为天下母”。因此,道不是纯粹的空无。因此我们又可说道是“有”。
    按照王弼老子四十章注:“天下之物,皆以‘有’主,‘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来看“无”与“有”的关系,我们知道“有”是主,“无”是本,两者是彼此相关的。“有”表示万物的存在原理,故为主,万物为客。“无”表示“万物的根本存有”,故为本。本则非物,无名者;物为末,为有名者。
    (3)常(暂译作Wirklichkeit) 此象表示道的不变性及现实性。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窃疑‘非’字可省)在于常,是以不可道也”(韩非子解老篇)。
    这是“常”的定义,包含“不变”与“现实”的意义。所谓“常”者,不但“无攸易”,而且“无定理”。有定理,则不能常。故:这个“常”象表示道原理是一种不变而不可道的现实性(Wirklichkeit)。故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一(暂译作Einheit) 此象表示道是一种万物的统一原理。庄子天下篇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常”、“无”、“有”,已经在上面讲过了。“太一”表示统一万事万物之根本原理。“一”跟“太一”大概有相同的意思。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老子三十九章)。
    无论天、地、神等,任何事物,都要得“一”才能保持正常的状态。无“一”则便恐怕会坏灭。以“一”表示道是统一万物的作用。
    (5)反 反之象表示道的运动。庄子以道之运动为“化”,而老子却以之为“反”。故说“反者,道之动也”(同书四十章)。
    “反”的意义很广,含有“复归”、“反复”之义,不但表示(一)道及万物之变化,(二)及人事上价值之变化,(三)甚至还提示处世上圣人之生活原理。我要讲的象之意义限于表示道体者。因此这里只谈第一个意义之反,即道与万物的变化。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同书十四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同书十六章)。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逝曰远,远曰反”(同书二十五章)。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书四十章)。王弼注云:“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以上所引老子的章句,都表示万物之变化,复归于道,而道之动是“反”。
    (6)玄 此象表示道的样态。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书首章)。
    这里把“有”与“无”两象合起来而名之为玄(魏晋时“玄”的意义,特别被玄学派所重视)【2】。
    老子以后,有系统地发展“象”观念的作品是周易系辞传。系辞传言:“易者,象也”,因此,我们可以说六十四卦以至三百八十四爻都是象。到了魏晋时,玄学家太重视道相的意义,而有把道相意义与道体意义之道视为相同的毛病【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