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知性的哲学家:荀子(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但这些谬误如何避免?顺着荀子的理路必然产生这个知识论的问题。这本是个最能启发人作哲学的思辩,以达到清晰知识的问题,是足以将主客观分野,从而很可能使中学哲学面目绝然不同的思路。但荀子对此问题的解决失去了提出此问题时的那股锐气与睿智,以开发的思维提出了问题,却以固步自封的方式草草终结了这个问题。
    何以避免认知谬误?荀子的办法简单明了。“圣也者,尽论者也,王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法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其类,以务象效其人。”(《解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法圣王,按例而行,就可得正确的知识。由此可见农的思维的狭隘。但不可否认,荀子在中国哲学中提出了那个独树一帜的知识论问题。
    他提出了思想追求清晰的倾向。在他对待历史时,也表现出对于“清晰”的偏爱。如他反对儒家的“法先王”。认为上古的制度不可考,不如后王的制度文物粲然可考。历史久远是上之立制不清晰,所以不足效法。“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详,闻其细,而不知其大也,故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非相》)
    这对“清晰”的偏好,对传统的巧妙质疑,对于农的民族的好古确足令人耳目一新的反动。
     (三)学习的过程,即是“积”,知改造人性,知与行合一。
    荀子对于人的“求”知很有信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积累可以“化性”,可以成圣。“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儒效》)“学不可以已”“骐骥一跃,不能千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百不舍,金石可镂。”通过长期学习积累,完全可以改造人性,变化气质。“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棗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民,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劝学》)
    积学改造了人的性,变化了人的气质、形乎动静,表达在“行”的造就。“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矣。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儒效》)棗知最终统一于行中。荀子的知性精神至此从思想到行动贯彻得有始有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