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可知,《大学》《中庸》和稷下道家都贯穿着一种鲜明的知性精神,把认知现象、社会现象作为反思对象。荀子继承《大学》《中庸》的儒家传统和稷下道下知性的思维方式,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石,在认知心理、认知本身的探讨中,以“正名”学说的知识论方式论证社会伦理规范体系。这使荀子在儒家中很独特。 二、以知性分析为理路的性恶论;以逻辑色彩的“正名”说论证社会伦理系统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论是荀子学说的理论根基。荀子围绕分析人的性恶,建立了他社会伦理的全部体系。 荀子的第一个分析:性、情、欲、心的区分。性恶,单指情欲一方面。“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正名》)人生性好利多欲为满足利欲必发生争斗,但荀子的知性精神使他既看到人的自然属性,又突出了“心”,正是“心为之择”。使人的行为得以节制。“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解蔽》) 第二个分析,心与情欲的关系。“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受乎心也。……故欲过之而动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欲不及而动过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则欲虽寡,奚止于乱?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正名》)欲是天性,不可消除,但智心可以导之。心疏导欲而不必寡欲,这种承认天性基础上信任人的行为,是荀子突出人的思想,是荀子知性精神的表现。 第三个分析,天道与人知。中国古代哲学对人的看法离不开对天的看法。荀子人性恶的判断根据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反映出他对天与人关系的看法,是明朗的知性精神将人作为与天地同等的地位。这同庄子把天道看得太重,一派神秘气息不同;也与董仲舒天人合一,将拟人化的天神圣化,将人作为天的副本来对待。荀子以他的知性精神,求思想清晰的倾向,将有心智主宰的人,明明朗朗摆在与天、地同等的位子上,对降低人的地位的看法,表示不屑。说“故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已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已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天论》)对于老庄毕恭毕敬的“道”,荀子认为“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把天的神威弃之一边,荀子着力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人自身治理自身。“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天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天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