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试论荀子“天行有常 与天地参”的自然平衡观(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网理论 佚名 参加讨论
荀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对人性思考的基础上的,正如荀子的消费伦理思想是以其欲望论为前提的,荀子的生态伦理观也是建构在其欲望论之上的。荀子讲:“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但资源不是无限的,因而“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人类自身的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恶化。荀子由此主张用人为的规范与教化来限制人类本有的求生欲望,这也是“礼之所起也”。(《礼论》)人生而有欲无可非议,关键在于欲求是否能够持中、是否正当。“曷谓中?曰:礼义是也。”(《儒效》)“礼义”是对人欲的一种限制,是衡量人之欲合理与否的一个尺度。“礼”不仅是荀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美国学者孟旦在其《荀子》一书中就以物质与欲求之间的供需平衡为荀子对伦理观念讨论的出发点。在他看来,荀子认为经济问题是恶出现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从重视欲求与物质供应的平衡来思索这个问题,并且主张以礼义作为控制欲望的方式。 
    此外,为了使自然和人的欲望之间保持平衡、相应发展,荀子强调“节用固本”,合理的控制欲望、节约消费。荀子这种节用为再生产提供积累,把消费与再生产连接起来加以考虑的消费思想,是封建时代极罕见的、有较多先进性的经济发展远见。正如梁启超所说:“荀子以为人类总不容纵物质上无壑之欲,个人有然,社会亦有然。”当人们重新反思自己的能动性时,新的能动性观形成了,那就是维护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地球生物圈的完整与健全,不断自我调控,使自己的欲望、行为不超越客观阈限(“制天命而用之”),从而能与自然界协调相处,同步发展(“与天地参”)。 
    生态自然观、生态平衡观和生态发展观结合起来,构成了荀子的完整的生态观体系。它对于现代热门学科-生态环保学的研究,对于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都有现实的启发意义。人类最终能否将生态平衡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这将最终取决于人类能否从自然界的对立面回到自然界中并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用荀子的话说,就是取决于人类能否认识到“天行有常”,能否“与天地参”,并“制天命而用之”,妥善处理好人的欲望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二者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鹏.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J].社会科学,2006,(3). 
    [2]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文化,1991,(4). 
    [3]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高春花.荀子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2,(5). 
    [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杨韶昆.论荀子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8]Donald J. Munro .“Hsün Tzu”in 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9]叶世昌,冯华.论荀子的以欲望为基础的经济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10]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