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们集体编撰的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吕不韦“羞不如”,要在这方面争个高低,也招来了大量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特重文才,令门下凡能撰文者,都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写出来。吕不韦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1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在相当于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说:“凡十二世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此书试图兼容并包,融汇百家。《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又说:“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责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入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对先秦各家都予以相当的肯定和赞许,同时进行总结性批判和批判性吸收。例如对墨家思想,《吕氏春秋》赞同墨子“节葬”观念,又批驳了墨子的“非攻”主张:“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务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振乱》) 《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怀宠》)《吕氏春秋》认为,“攻无道而伐不义” 除暴安良的正义战争,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就很儒家。 《吕氏春秋》理论并没有机会付诸实践。秦始皇执政后,就将吕不韦逼死了,秦始皇欣赏和采纳的是韩非李斯的法家学说。 二 或以为《吕氏春秋》“坚持了法家学派的基本理论”。非也。 法家的基本理论是性恶论和君本位,法术势是为君主服务的,儒家同样有自己的法术势思想(刑法、权道、地位权势和时代大势)。关键在于以何为本、用啥挂帅。儒家道德上仁本位,政治上民本位,其它一切都必须围绕着仁字大旗而转。 《吕氏春秋》处处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和原则性,对法家严刑峻法多所批评。《上德》篇说:“严刑峻法,此衰世之政也。”本篇口头即指出: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 可见,学界以《上德》篇为兵家之言,是错误的。“为天下及国”政治工作,只要“以德以义”, 阖庐的政教,孙武吴起的军队都不能抵挡。这就是仁者无敌的道理。兵家云乎哉。由于是阖闾和孙武的密切关系,《吕氏春秋》把他与孙武、吴起联系在一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