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管子》“侈靡”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分析(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文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管子》一书的突出特点是极为注重经济问题,全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讨论经济,其“侈靡”消费观在先秦是很独特的。一方面,管子和当时的思想家一样也宣扬节俭,但另一方面,却大张旗鼓地鼓励奢侈。管子提出了“俭则伤事”的说法。《管子·乘马》(以下只注篇名)中讲:“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应强调“侈靡”,“侈靡”即是奢侈的生活。拙作拟就管子侈靡思想的内涵,经济意义和社会政治意义等方面加以探讨和分析。 
    一、开经济学风气之先的消费理念 
    与资源之稀缺、生产能力之低下及人们无限的欲望相适应,东西方传统的消费理念多倡“节俭”。西欧在十七世纪时才由威廉·配第提出相反的论点,他举例说宁愿粉饰“凯旋门”以增加就业。18世纪初叶,英国医生曼德维尔在其讽喻诗《蜜蜂的寓言》中首次提出了倡导奢侈浪费,反对勤俭节约的经济思想。这一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另类自提出之日起就备受谴责和鞭挞,被宣布为伤风败俗和邪恶之道而声名狼藉。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迫使经济学理论探索新的出路。由是,凯恩斯提出正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失业的增加,也造成了一种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即有效需求的不足带来了失业扩大,失业人员的增加又使得社会有效需求进一步降低,最终使社会经济整体滑坡。所以,凯恩斯指出应该由政府加大宏观干预的力度,并从社会意识观念上加以引导,刺激消费,用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社会就业。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而与之类似的经济思想,即“侈靡”思想却早在2600多年前就由管子在其《侈靡》篇中提出,并伴之系列的相关措施,通过富人的“侈靡”消费刺激生产,提供就业机会,进而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实现社会安定。这些理论可谓是开经济思想的一代先河,不过这一思想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后来,西汉武帝时名臣桑弘羊接受并发展了其思想,明代陆楫目睹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酉,写下了《论崇奢黜俭》这样的警世名文,但二千多年来国人真正领会和赞同此说的却不多见。 
    二、管子“侈靡”经济思想的内涵 
    “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侈靡》以下引自该文的不再注明)管子“侈靡”思想 
    的出发点是基于人性中的享乐欲望。其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侈靡的社会经济前提 
    侈靡的实施是有条件的。一是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侈靡》篇提出:“地重人载,毁敝而养不足,事末作而民兴之,是以下名而上实也。”因此“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即在经济发展不景气时为推动生产、拉动消费就要适当侈靡;在产品积压的条件下要提倡侈靡,“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在灾荒之年则“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乘马数》) 
    二是侈靡对象的限制。“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乘马》)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侈靡消费的,侈靡消费只限于“富者靡之”,“君臣之财不私藏。”只有富人奢侈消费,“贫者为之,”“贫动肢而得食矣,”穷人才有就业的机会,有了工作才能有饭吃。 
    三是侈糜消费也须有度。提倡侈靡消费并不等于反对节用。《管子》认为消费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俭则俭,当侈则侈,都不能过度。在《乘马》中明确指出:“侈则伤货,俭则伤事,……不知量,不知节,不可谓之有道。”“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禁藏》) 
    (二)实施侈靡的经济作用及其意义 
    管子的侈靡思想不是为了侈靡而侈靡,而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1.侈靡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管子侈靡思想的提出有其社会物质基础。春秋初期,齐国商品经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社会财富总量急剧增长,崇尚功利、追求财富和享受也随之成为当时的一大特点,财富的增多为整个国家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提供了前提。 
    在财富增多的基础上,管子认为要进一步推动生产发展的最好办法:“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只有把商品消耗掉,才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保持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这样又会进一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提倡侈靡,就会刺激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欲望,愈望越高,生产的积极性就愈强。因为“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只有“足其所欲,瞻其所愿”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马克思说过: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消费决定着生产,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2.侈靡是发展“本业”的重要手段 
    为了充分发展农业生产,管子提出:“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本事”即指农业生产;“末事”指工商业。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以后,工商业也必然随之兴起。然而,如果没有“侈靡”消费,农业就缺少发展的后劲,就不能巩固和继续发展。所以管子提倡“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而“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圣明的君主也应考察了解农业生产的情况,适时地发展游乐产业。 
    3.侈靡是提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提倡侈靡就是要通过高消费,刺激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将为贫民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贫民的收入,进而改善民众的生活。因此,管子称:“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 
    具体的做法有“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以及“巨瘗堷,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所以使文萌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 
    4.侈靡是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手段 
    与中国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相比,管子是极为少有的对工商业给予充分肯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商之于国,非用人也。”市场的作用则在于,“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由于“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发展工商业对于刺激经济发展,推动“本业”兴盛,进而壮大国家经济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管子的侈靡思想不是单纯地为了侈靡而侈靡,其实是通过生产性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通过刺激生活消费进而促进生产的发展;通过发展经济,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改善民生。经济的发展,民生之改善则可使社会得以稳定,国家得以强大。 
    三、管子“侈靡”思想的社会政治意义 
    在讨论管子“侈靡”思想的经济意义后,也不应忽视其社会政治意义。管子的“侈靡”思想并不单纯囿于经济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主张。其政治意义在于“人可刑”。 
    1.侈靡是加强对臣民统治的重要手段 
    《侈靡》开篇即谈到:“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曰:同。其人同乎,不同乎?曰;不同。可与?政诛……今周公断指满稽,断首满稽,断足满稽,而死民不服,非人性也,敝也。” 
    为此,“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侈靡不是单纯的奢侈消费,而是使“人可刑”,即控制臣民的手段。就是要让粟米布帛贱而易得,钟磐狗马成为侈靡之享受。使得国之君主能够控制社会经济生活,下层百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不然,鳏寡独老不与得焉。”进而稳定社会秩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