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想尔注》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及其社会政治思想 由于《老子想尔注》是五斗米道 (天师道)的重要秘典,因而是我们现在了解五斗米道(天师道)内容最直接、最宝贵的资料。 (一)、在宗教信仰方面: (1)、推尊太上老君和黄帝为崇高之神。《想尔注》中说,“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在《太平经》中,尚无“太上老君”名称,更未说“聚形为太上老君”。这是在信仰上的一个发展。黄帝也是被崇敬的神,《想尔注》中说,“黄帝仁圣知后世意”,“人不解黄帝微意……而恶心不改,可谓大恶也”。但黄帝不如太上老君尊高,《想尔注》中说:“道使黄帝为之”。这样,天师道所信仰的最尊神便是太上老君。 (2)信行“真道”:《想尔注》中宣扬自己所信行的道乃是“真道”。《道德经》中只提“道”,并无所谓“真道”,那么“真道”的含意是什么呢?《注》中说:“当求善能知真道者,不事邪伪伎巧”。又说:“是故绝诈圣邪知,不绝真圣道知也”。“真道”即“真圣道知”。因为儒道相绌,由来已久,《注》中说:“其五经半入邪,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邪也”,毁儒家为“诈圣邪知”,故自誉为“真圣道知”,或称“真道”。“真道”的内容是什么呢?“真道”所讲的道,一是“天道”,二是“生道”。所谓“天道”,归根结底是要人们“畏天神”。《注》中说:“天察必审于人,皆知尊道畏天神”,因为上天在察审着世人,所以必须知道“尊道畏天神”。所谓“生道”,即求长生仙寿之道。《注》中说:“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归志于道,唯愿长生”,“道人求生”。认为“欲求仙寿天福,要在信道”,否则“罪成结在天曹”、“人非道言恶,天辄夺算”。总之,“行道者生,失道者死”。所谓“真道”,不外乎神仙家之术说而已。 (3)、务从道诫:《想尔注》特别强调信道必须奉守道诫,全文提及道诫逾三十多处。如《注》中说:仙士必须“信道守诫”、“尊道行诫”、“自威以道诫”、“人欲举动,匆违道诫”、“结志为生,务从道诫”。认为奉守道诫则“故与生合”、“可长处吉不凶”;否则“故令不久”、“道即去之”。《想尔注》中说:“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所谓“道诫”, 即道君对人所降的警告、文告之意。是用来规人之心以约制其行为的。“道诫”,最早见之于《太平经》,如“虚无无为自然图道毕成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有过死谪作河梁诫”、“衣履欲好诫”、“不孝不可久生诫”等等。《想尔注》中亦列有“道诫”,如:“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人欲举动匆违道诫,不可得伤王气”;“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故道诫之”等等。《想尔注中“道诫”要义与《太平经》同。至于由“诫”而发展的“戒”,即戒律,天师道最早的可能是《想尔二十七戒》。 (4)、积善功以通天神:《想尔注》在社会思想方面提倡封建道德,在信仰方面则提倡行善、积善。宣扬“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不能积善行,“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不知也”,便“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如能积善功,“则其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既救之”,可以复生而长生仙寿。所谓“善”,即慈、孝、仁、义、诫、信等封建道德观念,如:“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 (5)、积精成神:《想尔注》宣扬三大要义,一为“奉道诫”,二为“积善成功”,三为“积精成神”,成神便可获仙寿。何为“精”?《注》中说:“万物含道精”,“有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认为宇宙万物之本体为“道”,万物靠它而有生命,是内含的精华之物,或称“道精”,或称为“气”,总之是“道”所表现的一种形态。“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精结才能有生命,故“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这个“精”便是造成生命、维持生命的要素。又认为“人为精车”,结精便为神。“神”是指精神,《注》中说:“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即精存便有生命力,精失则生命力竭尽。既然结精可得“生”,长宝其精,则得长“生”,长生便是长有“神”,所以说“神成仙寿”。如何能宝“精”呢?《注》中说:“夫欲宝精,百善当脩,万善当备,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羿,苄有余数,精乃守之”。又说:“精并喻像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燥干”。这是《注》中所讲“生道”的内容。 (6)、清静为本:《老子五千文》中说:“浊以静之徐清”。《注》解释说:“求生之人,与不谢,夺不恨,不随俗转移,真思志道”、“内自清明,不欲于俗”。《老子五千文》中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日常”。《注》解释说:“道气归根,愈当清净”,“知宝根清静,复命之常法也”。认为“人法天地”,应如天清地静。归根到底是要人“无欲”。认为“入清静,合自然,可久也”,“不合清静,不可久也”,所以“道人当日重精神,清静为本”。为了使信徒“常清静为务”,规定“晨暮露上下”,直到现在,道士宫观仍然称暮为入“静”。 (7)、禁祭馁祷祠:早期天师道与太平道同样反对张兴祭祀。《注》中说:“行道者生,失道者死,天之正法,不在祭輟祷祠也。道故禁祭馁祷词,与之重罚。祭馁与邪通同,故有余食器物,道人终不欲食用之也”。 (8)、守一不违:《老子五千文》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注》中将“抱一”解为“守一”。何谓“一”?《注》中解释说:“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何谓“守一”?《注》中解释说:“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既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与其他论“守一”之方的不同,就在于“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暝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这里似乎是说“守一”便是行诫,但这个“行诫”,指的是“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由于涉及“广嗣”之方,文字奥密难于琢磨,故不细述了。《想尔注》所宣扬的神仙方术,除此之外,还有辟谷、食气、房中,这里亦不细述。 (二)、社会政治思想方面: (1)、治国令太平:《想尔注》不仅宣扬天师道的宗教信仰,而且也表述了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由于天师道认为,行其道,于已可获仙寿,于国则可致太平,相信“道普德溢,太平至矣”,所以《想尔注》多处谈到“致太平”、“令太平”。如:“人君欲爱民令寿考,治国令太平,当精心凿道意”;“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民治身不能仙寿,佐君不能致太平”;“圣人能不散之,故宫长治人,能致太平”;“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上圣之君,师道至行,以教化天下,如治太平符瑞,皆感人功所积,致之者,道君也”。这种欲致太平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在汉末社会动乱中的人民对太平的渴望。按《太平经》中说:“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想尔注》的“太平”之含义,与《太平经》相同。 (2)、宣扬封建道德:《想尔注》认为心之善恶与修道有密切关系,“心者,规也,中有吉凶善恶”,“心为凶恶,道去囊空”,“虚去心中凶恶,道来归之”,因此宣扬修道必须修善,积善功,使其精神能与天通。“善”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忠、孝、仁、义、诚、信、慈。如《注》中说:“天地像道,仁于诸善,不仁于诸恶”,“圣人法天地,仁于善人,不仁恶人”,“人当法水,心常乐善仁”,“人当相教为善,有诚信”,“古之仙土,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其人闻义则服,可教改也”,“上古道用时,以人为名,皆行仁义”,“道用时,家家慈孝”,“道用时,臣忠子孝,国则易治”,“治国治道,听任天下仁义之人”,“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等。这些道德观念,当然都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并非天意。处于当时的人,认为维护这些道德观念,才能使社会安定,《想尔注》不过更认为这些道德观念是“道”所派生,这就使它更神圣了,实质是维护封建的社会制度。《太平经》也竭力宣扬封建道德,“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故勿得自放恣”。两者之义,亦实一致。 (3)、断兵:《想尔注》认为“兵”是凶器,非“道”所喜,主张断除兵革和战争。如说:“兵者非吉器也”,“道故斥库楼、远狼狐、将军骑官房外居,锋星脩柔去极疏。但当信道,去武略耳”,“以兵定事,伤煞不应度,其殃祸反还人身及子孙”,“天子之军称师,兵不合道,所在淳见煞气,不见人民,但见荆棘生”,“为善至诚而已,不得依兵图恶以自疆”,“至诚守善,勿贪兵威,设当时佐帝王图兵,当不得已而有”,“兵者非道所喜”。按《道德经》中说:“兵者不祥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太平经》中说:“大恶有四:兵、病、水、火”。《想尔注》显然是因两经之义。不过这也反映了汉末动乱中人民希望避免战争的思想。 (4)、重生:天师道重“生道”。《想尔注》把《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公乃王,王乃大”,改为“公乃生,生乃大”;把第二五章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字均改为“生”,《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这个“生”,如生长、生命、生存,都是道的派生物。《想尔注》中说:“道重继祠,种类不绝”。这是主张多生育,因汉末地广人稀,国以人多为富,故产生了这种主张。《注》中又说:“和则相生,战则相克”,“五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光尘也”。这是说“和”利于“生”。又说:“多知浮华,不知守道全身,寿尽辄穷;数数,非一也。不如学生,守中和之道”,这就是要学“生道”,争取多生、生存,甚至长生。按《太平经》中说:“夫天道恶杀好生”。也是重视“生”。 从《想尔注》的宗教信仰及社会政治思想看,其要旨与《太平经》基本上是一致的。 四、《想尔注》在传授经戒中的地位 道教规定道教徒必须 “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⑺。研习经文便包括研习经、戒及仪法。由于道教以老子为宗师,认为“师体周币,道成特高”⑻,所以把诵习《道德经》放在首位。由于重视《道德经》,自然也就重视对《道德经》的注解。《传授经戒仪注诀》列举了道士应诵习的十卷经目:“太玄部卷第一:老君大字《道经》上;太玄部卷第二:老君大字本《德经》下;太玄部卷第三:《老君道经》上、《道经》下、河上公《章句》;太玄部卷第四:《老君德经》上、《德经》下、河上公《章句》;太玄部卷第五:《老君道经上·想尔训》;太玄部卷第六:《老君德经·下想尔训》;太玄部卷第七:《老君思神图注诀》;太玄部卷第八:《老君传授经戒仪注诀》;太玄部卷第九:《老君自然朝仪注诀》;太玄部卷第十:《老君自然斋仪》”。在尹喜所出老君大字《道德经》⑼之后,便是河上公《章句》及《想尔注》,足见五斗米道(天师道)是把《想尔注》摆在很重要的位置的,是道士所必须研习的道书之一。唐玄宗时,张万福天师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策略说》,列举了说经演戒的目录序次,在“戒目”中列有“想尔二十七戒”,注“此文太上高玄法师所受”,在“道德经目”中列:“《道德》上下二卷;《河上公注》上下二卷;《想尔注》上下二卷;大存图一卷;《传仪》一卷;《朝仪》一卷;《斋仪》一卷;《老君西升》一卷;《妙真》上下二卷;《内解》二卷;《节解》二卷;《高上传》一卷,《无上真人传》一卷;紫虚箓一卷”。《老子想尔注》在这个经目中也居于很重要的位置。唐以前道教内对传授上述经文,规定了一套仪制,以渲染其隆重与神秘。《传授经戒仪注诀》中说:“存思有法,授受有科,朝礼斋请,悉有仪制,究此十卷,自足兼通”,还规定“受经之时,勿妄请问”。《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中还规定:“传道皆须共立盟誓”、“诸经所明莫得详究”。这些都说明唐以前道教非常重视这些经戒。 考道教之有戒律,亦始源于《老子想尔注》。明《正统道藏 ·洞神部·戒律部》中有《太上老君经律·道德尊经想尔戒》,这是道教最早的戒律。全文为: 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 (此上最三行) 行无名,行清洁,行诸善。 (此中最三行) 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 (此下最三行)所定九行,其含意与语词,均来自《老子想尔注》。这也就是说,《老子想尔注》是《道德尊经想尔戒》的依据。《想尔注》派生《想尔戒》,《想尔戒》又经后世演绎推行而为《道德尊经戒》、《太上经戒·老君二十七戒》由此更可见《老子想尔注》在早期道教经戒传授中的重要地位了。 综上所述,结论是:《老子想尔注》是五斗米道 (天师道)的重要秘典,其作者为张鲁;《老子想尔注》系用五斗米道(天师道)的宗教思想修改和注解《老子道德经》,以宗教经戒、修练之说代替了道家学派的哲理;《老子想尔注》是道教戒律的本源。 注释: ⑴见《正统道藏》百五四册、洞真部记传类,又见敦煌天宝十年系师定本《道德经》写卷,上题“太极左仙公序系师定河上真人章句”,“《五千文》上下二卷合八十一章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因“三十辐”省写为“卅”,故少一字。 ⑵对照敦煌石室六朝写本《老子道经上想尔》及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想余”显然是“想尔”误书。 ⑶饶宗颐有《老子想尔注校笺》。 ⑷见《魏书·释老志》。 ⑸陆修静撰《三洞经书目录》。 ⑹三洞法师孟安排撰《玉纬七部经目》。 ⑺见明《正统道藏》正一部《传授经戒仪注诀》。 ⑻同上。 ⑼即《道藏》太清部尹喜《太上老君中经》二卷。 文:李养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