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列子》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通过上文对于《列子》思想及其与时代背景(包括理论背景与社会背景)之关系的考察,我们可以认定《列子》一书的思想确是构成玄学末期思潮的重要部分。在《列子》一书中,既体现了对玄学内部主要理论派别(贵无论与独化论)的自觉总结,又体现了对新兴的佛教思想的自觉吸收。 从玄学自身的发展理路来说,王弼以无为本而以有为末,于是有裴頠的矫枉过正,崇有而忽略无,再到郭象用独化于玄冥之境来调和二者,但他避而不说有无,最后是《列子》和张湛用有无两忘的贵虚论来结束了这场长达百余年的有无之辩。但是,无论与王弼的贵无论还是郭象的独化论相比,《列子》与张湛的贵虚论虽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兼含体用的本体论体系,但这个体系内部的比例却是不均衡的。由于《列子》原文的重点在于生死理论,它的“贵虚”主要体现在“虚己顺物”的生命态度上,致使依托原文作注的张湛对于“虚”或“至虚”的正面论述也不多,而只能集中在“虚”作为“用”的全知全能(即无为而无不为)上。另一方面,《列子》原文中存在的生成论与本体论之间的矛盾过于明显,非张湛巧为解说便能消除,这也是冯友兰认为张湛不懂玄学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在许多时候,某种理论的可贵并不在于它的完善,而在于它的创新,贵虚论的创新之处便在于它对佛学的自觉吸收。换个角度说,玄学在达到郭象这座高峰后还能有所发展,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外来的佛学为之提供了一个契机,佛学精深微妙的逻辑、周密思辨的思维方式打开了玄学家们的眼界和思路。汤用彤对玄学与佛学的关系曾说道:“佛教倒是先受玄学的洗礼,这种外来的思想才能为我国人士所接受。不过以后佛学对于玄学的根本问题有更深一层的发挥。所以从一方面讲,魏晋时代的佛学也可以说是玄学。而佛学对于玄学为推波起澜的助因是不可抹杀的。” 事实上,支遁的逍遥义取代郭象的逍遥义就意味着玄学家开始普遍地接受佛教思想,《列子》的作者和张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了般若中观学派非有非无的“空”范畴,构建起一个有无两忘的“至虚”范畴。而这个概念在稍晚于张湛的僧肇所著《不真空论》中又一次出现:“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 这里的“至虚”和“无生”都是“空”的代名词,至为虚无、不生不灭的“空”是万物的宗极本性,唯有般若才能认识到它,而这种认识是“契神于有无之间”的。这显然是用玄学的术语来讨论佛学的义理,而且又是从玄学的主要问题(有无之辨)切入讨论的。据《高僧传·僧肇传》记载:僧肇出家之前“爱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 ,可见僧肇确实深受玄学的影响,他的《不真空论》在阐发佛理的同时也将玄学对于有无问题的讨论推向深化,而且也是循着《列子》结合有无的路子,不过他的有无双遣、不落两边的思维方法和即有即无、有无一如的结论,都超出了《列子》的高度,也超出了玄学的高度,这表明佛学代替玄学确实是理论上的进步。而《列子》则是自觉地吸收佛学理论来探讨玄学问题和人生问题的开风气之先者。 从单纯的道家流脉 来看,《列子》 的生死观(尤其是杨朱主义)丰富了道家的生死理论,因此在沉寂多年之后又受到重视:唐时玄宗册封列御寇为冲虚真人,《列子》称《冲虚真经》,卢重玄为之作解,殷敬顺为之释文;宋时真宗敕加“至德”二字。陈景元再次为之释文。但是正如牟钟鉴所说的,“隋唐以后至近现代……除了道家借助于道教而发展这一宗教旁枝有声有色以外,道家作为一大学术流派,从此再也没有出现独立的强大的社会思潮,也没有产生纯属于本学派的大思想家大学者,但它也没有湮灭,所以称之为余绪不绝。” 如此,则成书于晋代的《列子》作为道家衰落前夕的一本重要著作,自有其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但本文着重于从玄学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列子》的地位,至于从道家思想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列子》,就只有留待以后了。 主要参考资料 一、资料文献: 《列子集释》,杨伯峻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撰,中华书局1961年版 《王弼集校释》,楼宇烈校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 《嵇康集注》,殷翔、郭全芝注,黄山书社1986年版 《晋书·裴頠传》,(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版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石峻等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高僧传》,(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二、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魏晋玄学史》,许抗生等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汤用彤全集》第一卷与第四卷,汤用彤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宋志明、向世陵、姜日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管锥编》第二册,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玄学探微》,赵书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马良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魏晋的自然主义》,容肇祖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彭自强著,巴蜀出版社2000年版 三、参考论文: 《〈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季羡林著,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道家学说与流派述要》,牟钟鉴著,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东晋玄学和张湛的贡献》,蒙子良著,载《广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作者:叶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