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悲天悯人的呼号──墨子哲学纵横谈(7)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拙风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六、义利合一的道德观
    春秋战国时代,墨子从平民的利益出发,在“兼相爱,交相利”精神的旗帜下,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而完备的道德论和价值观,即义利观。他主张“贵义”,这个“义”不是抽象空洞的道德范畴,而是天下百姓万民之大利。因而他的义利观就是一种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义利观。在这种义利观的支配下,他和其弟子们始终贯彻实践着一种绝对的利他主义精神,追求着墨家悲壮的人生理想,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学派演化史上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
    1.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在《贵义》篇中开头就说:“万事莫贵于义。”指出天下的一切事情都不如义贵重。贵义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特征,墨子的一生都在行义,义的实现是他最终的向往。
    墨子讲究贵义是针对他所生活的时代特征而发的。春秋战国时代,许多人背义而趋利成为不良之风尚。大国无休止地侵略、攻夺小国,亏人以自利;大家肆意篡夺小家,整个社会强凌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富侮贫等不合理现象严重,正义不见了,人道消亡了,以至在种种不义行为的干扰下,社会秩序崩解了,社会安宁丧失了,天下祸患姿意横行。鉴于此种状况,墨子站出来强烈呼吁义的重要性,并将义的实现当做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
    据《贵义》篇载,有一次,墨子从鲁国出发到齐国去,路上遇见了一位老朋友,老朋友见墨子风尘仆仆,形容憔悴,非常伤感,劝墨子说:“现在天下的人哪有讲义的了,而你何必自讨苦吃,为行义而奔波操劳呢?不如就此停止吧!”墨子对他的朋友说,正因为天下的人行义者少了,所以我才更加努力地行义啊,并说:“假如这里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耕田,其他九人却不干,那么这位耕田的儿子就不能不加倍努力地耕田,这是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田者少的缘故。现在天下的人都不行义,你应该勉励我更加倍地行义,为何你却劝我停止行义呢?”朋友终于被墨子说服了。足见,墨子行义是对当时时代风气的反叛,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从这种反叛中,正可以看出墨子壁立千仞、不媚世俗的独立人格。
    墨子作为一位平民哲学家,把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宁愿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生过着艰苦俭朴的生活,也决不愿拿义来做交易,去换取高官厚禄,或衣帛土地。据《鲁问》篇载,墨子的学生公尚过在越国为官,公尚过将墨子的学说介绍给越王,越王听了很高兴,对公尚过说:“先生您如果能请墨子亲自来越国而教诲我,我就将原来吴王的五百里土地分封给他。”公尚过满口答应,于是越王为公尚过准备了五十辆车子,让他去鲁国(今山东境内)请墨子,墨子告诉公尚过说:“假若越王听我的教诲,采纳我的治国方法,我就前往越国,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与朝中的臣僚一样待遇就可以了,何必分封于我呢?如果越王不听我的教诲,不用我的治国之道,而我前往越国,接受赐封,这就是卖义了。”拿义去做交易,换取个人的私利,这在把义看得高于一切的墨子看来,是万万不能干的。
    墨子主张为义不要避毁就誉,不要为一时的闲言所左右,在必要的时候,当权者应当背禄而向义。墨子有位名叫高石子的弟子,由于墨子的关系,在卫国做官。卫国国君把高石子安排在卿大夫的位置上,并给予很丰厚的俸禄。高石子在国君上朝时,曾接连三次将自己的主张意图全讲出来,力图让国君采纳,但却始终没见国君有采纳其意见的意图,于是他毅然辞去高官厚禄,离开卫国到齐国做官。经过鲁国时,高石子去拜见老师,向墨子说:“我毅然舍弃了高官厚禄,卫国会大骂我发疯了。”墨子说:“如果离开卫国,合乎道义,那就让别人骂去吧。”高石子说:“以前我听老师您讲过,天下无道,仁人志土不要贪恋厚禄高官。今卫国无道,假若我贪其爵禄,就是要饭吃了。”墨子听了很高兴,马上让禽滑厘记下来,说:“我常听说有背义而向禄的人。而背禄向义,高石子就是这样的人啊!”在义和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墨子坚决主张站在义的立场上,抛弃个人私利,为义而背禄。
    墨子认为义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他说:“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义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治乱安危与生死存亡的大事,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决定人民生活富裕与否的关键。
    在墨子心目中,义甚至比个人生命都重要。在必要的时候,人为了义应当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他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假若现在有人对你说,给你帽和鞋,但要砍断你的手、脚,你愿这样做吗?那你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鞋、帽没有手和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同意吗?那你一定也不同意。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身珍贵。但因为争辩一句话而至杀身者有之,因为义比自身还重要。”当然墨子所谓的“争一言而相杀”,决不是义气用事、一时冲动的匹夫之勇,而是为了捍卫“义”,捍卫真理而做出的勇敢牺牲。这一点是极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墨子思想与儒家“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思想的一致与相通之处,表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家贵义的伟大品格。
    在西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曾成为无数热血青年追求进步与自由的箴言,西方人也认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用生命也换不去的东西,那就是自由。当然,西方之自由毕竟不同于墨子之“义”,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就西方人认为自由比生命更可贵而言,与墨子所谓的义确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墨子重义贵义,他必然要追究义的根源在哪里,那义是从哪里产生的。他认为义决不是由人制定的,而是发自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天。天是至善的,它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要尚同、尚贤、非攻、非乐、节用等等;天是至贵的,里长比百姓尊贵,乡长比里长尊贵,大夫将军比乡长尊贵,诸侯比大将军尊贵,天子比诸侯尊贵,而天又比天子尊贵。天至责,故而应层层上同,上同于天而后至。天是至公至正的,他能赏善罚恶,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吉凶。天比任何天子都高明圣哲,聪明智慧,上天的意志统治一切,上天的光辉普照大地,顺天之意则生,则富,则治,逆天之意则亡,则贫,则乱。故而天下最珍贵的东西——义,只能从至善、至尊、至贵、至公、至正的天中产生,只有由天而发出,而不能从那些愚且贱的人之中产生。如是,天成了墨子贵义的超越根据,这明显地有一定的虚幻性,表明了墨子的无可奈何。
    2.义利合一
    墨子贵义,同时他也十分重“利”。他认为义和利是一致的、统一的。
    《墨经》解释说:“义,利也。”这十分符合墨子的精神实质。值得指出的是,墨子所谓的“利”决不是个人私利,也不仅指一般的物质之利,而是指“功益之利”。也就是说,凡是在目前或未来能对人民、国家产生功效、起到良好作用的,即对人民利益有好处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利”,因此,墨子所规定的“利”就特指公利、公共利益,有一定的抽象性,它排斥个人的自私之利。如那些侵犯别人利益以实现个人之利,把自己的私利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之上的,就不是“利”,更不是“义”,而是“恶”,是“害”。墨子进一步指出,凡攻打、占领别人的国家、领土的,就是“大私利”,是“大不义”;凡偷人之桃李、猪犬、牛马等物品的,是“小私利”和“小不义”。无论“大私利”还是“小私利”,都不是墨子所谓的“利”,都是不义的。只有公利方符合义,方能实现义利统一。足见,墨子关于义与利的辩证分析是非常精确和深刻的,充分体现了他的利他主义精神。
    墨子认为,衣食之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是最基本之“利”。一定数量的社会财富是国家发展富强的基础。他说:“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生利”就是人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条件。只有物质财富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时,国家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之运转。所以墨子强烈要求“节用、节葬、非乐”,因为在他心目中的社会现实,依旧是人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而统治者却雕车画舟,高台楼榭,钟鼓笙瑟,以致“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贫民之财”,成为祸国殃民的天下罪人。墨子将人民的生存放在首要地位,故而他要求农夫早出晚归,努力耕稼树艺,多积蓄粮食,妇女要早起晚睡,努力纺纱、绩麻、织布,多备御寒之衣。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日常生活,不至困顿、冻馁。墨子高度重视人民的衣食之利,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无限关怀。
    墨子把关心人民疾苦、兴天下之利看成是义。义不是个空洞的概念,它是以利为内容的,不能脱离利而单独存在。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善的东西、合理的东西都是有利的,都能给人民带来效用,都是合乎义的。他教导人们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就应当拚命去干,哪怕将头磨秃,脚跟放泡,也应在所不惜。
    利是义的内容,义是利的生命和统帅,这就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当然,并非所有的“利”都是利,像那种入人园圃、窃人桃李、越人栏牢、偷人牛马、掘人府库、抢人金玉、犯人国家、掠夺钱财、金帛、女子之事,都是“亏人自利”,这种利是私利,是不义之行为。它背离了义的原则,是天下祸患之源。而“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的利才是义,即利国、利民、利天下之公利才是义。
    公利是义,利他是义。墨子的义利合一也表现为“损己以益人”。他一向反对“亏人自利”,主张“损己益人”。只要对天下有利,摩顶放踵亦在所不惜,义无反顾。他主张有力就应去帮助别人,有财物就应分给别人,有道就应教侮别人。当自己的利益与天下之利、与他人之利发生冲突时,应毫不犹豫地将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急人之所急,忧天下之所忧,这正是墨子精神的写照。这一点我们下面另作详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