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名人故里文化战略研讨:如何让老子安居故里?(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文化名人故里行”专栏
    【开栏语】
    李春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
    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中,文化名人故里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挖掘好、保护好、运用好、发展好优秀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名人故里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引领作用。
    文化名人是文化名人故里最宝贵的资源,是无可替代的光荣。文化名人的思想、精神历久弥新,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中国的文化象征,仍然在全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利用这种宝贵资源,延续这种独特光荣,与时俱进,推进特色文化建设,是历史赋予文化名人故里的神圣使命。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名人故里与历史文化名城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好自己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时代课题,我们应该高度评估和积极推动这种趋势的存在和发展。文化名人故里正在进行的各种探索,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这个课题,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但其积极性应得到尊重和肯定。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开展建设性的深入讨论,激发创造性的思维和灵感,在各地的具体实践中发现好的思路和做法,适时地加以总结和推广,很有必要。作为一张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大文化为特色的中央党报,光明日报很乐意在学界与文化名人故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实实在在地开展相关的研讨与探索。
    我们期待,“文化名人故里行”专栏能够吸引学界、名人故里,以及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支持,期待名人故里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绽放独特的魅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时  间:2011年11月4日
    地  点: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
    主 办 者:光明日报国学版,国学网
    发 言 人:安徽省涡阳县县长戴力
    学术回应: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
       清华大学国学院刘东教授
    主 持 人:梁枢
    主持人:这次研讨会从策划到召开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有关各方的支持与合作,让我感受到一种文化热情,也让我们对办好“文化名人故里行”栏目有了更多的信心。感谢各位学者的光临;感谢从老子、孟子、墨子、朱子故里专程赴会的各位领导。我们先请牟钟鉴先生代表学者讲几句。
    牟钟鉴:今天能和几位名人故里的代表在同一个时间里相聚,很难得。平时要见到各位,我得跑四个地方,那可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光明日报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
    最近学习中央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我很受鼓舞。《决定》把中华文化看作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深厚基础;而且提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我觉得非常正确。我想,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视野和空间。
    我尤其感觉我们的名人故里得天独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落实中央的《决定》,应该比别的地方做得更好、更快。光明日报在这个会议之后,可以把各方面力量汇聚起来,弘扬好中华文化,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我始终对中华文化有很深厚的感情。我们中国人曾经一度文化自卑,看不起自己的文化。现在慢慢地我们觉悟了,我们有了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才感觉到中华文化的伟大。今后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光明。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我们这些人更深深感觉到应该把文化建设的担子承担起来。
    主持人:谢谢牟先生。由于此次与会的名人故里大多涉及所谓“故里之争”,在正式进行讨论之前我先做一个特别说明。
    第一,我们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出发:涉及名人故里之争的当地人民历史上都把自己的家乡看作某一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并且世代相传,形成传统。这是故里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应得到充分尊重。而这当中究竟谁才是所谓真正的名人故里,有待于学界的探讨与考证,不是本次会议所能或所要涉及的问题。本次会议受邀与否,更与此无关。
    第二,本次会议主题旨在探讨,名人故里如何运用自身独特的国学资源推进当代的特色文化建设,使自己的家园绽放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我们对未受邀与会的名人故里的文化建设工作也给予同样的关注,并努力用适当的方式予以宣传推广。
    第三,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世代相传,其思想智慧与文化贡献为中华民族所共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才是名人故里真正的历史主体。面对他们,我们首先想的不应该是让文化名人为我们做些什么,而是应该好好想想我们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期待历史文化名人能够在其故里得到真正的尊重;我们希望看到名人的思想、事迹在其故里能得到广泛传播,既出现于由故里举办的学术研讨的会场,又出现在故里儿童经典的诵读声中,更能在故里特色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成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也只有这样,历史文化名人才能真正安居故里。
    下面开始第一单元的讨论。首先由安徽涡阳的戴力县长做主旨发言。  
    戴力:我来自老子故里,安徽省涡阳县。“涡”外面人都念“wo”,但是在我们本地念“guo”,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三朝古都、曹操故里亳州市。全县面积2107平方公里,150万人口,去年GDP128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涡阳地处黄淮海平原,粮食总产达140万吨,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地下资源主要是煤炭,已探明储量32亿吨,现已开采的有四对煤矿。
    老子思想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作为老子故里,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决定》精神指引下,深入挖掘老子优秀的文化思想,建设好老子故里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
    老子在涡阳故里的传播,历史上主要是依托汉代帝王在涡阳所建的老子庙。据考证,东汉延熹八年,就在涡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道教宫观老子庙。后屡次经不同朝代修建和重建。鼎盛时期,占地三千亩,食邑数千人。涡阳民俗有农历二月十五老子庙会的习俗,一般是五天,乡人云集。从古至今,一直比较热闹。
    在涡阳关于老子的传说也很多。一说老子母亲因食李子怀孕而生老子,后来老子就姓了李。当地人为了避讳李姓,李子不叫李子,叫“辉子”。传说老子出生时有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后人为了纪念,至今我们那里还发掘有春秋时期的陶圈“九龙井”。唐代的武则天随高宗到太清宫拜谒老子,因自己姓武,遂把谷水改称为武家河。经过杭州大学陈桥驿教授考证,今天的武家河就是谷水。
    1980年以后,涡阳县十分重视文物的普查,重点是老子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1987年,台湾中华道学院马炳文先生到涡阳考察,后来又联系香港大企业家谭兆先生和香港青松观的侯宝垣道长,组织海外捐资修建天静宫。现在天静宫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
    199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涡阳县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亳州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文化厅在涡阳成功举办“中国·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2009年“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加强县委、县政府对老子文化建设的领导。近年来,我们联手安徽的恩龙集团,签约投资十五个亿,建设五平方公里的老子文化生态园。我们围绕老子庙兴建了老子文化广场,塑造了老子骑青牛出关的铜像,还修筑了紫光大道、紫光公园,建设了老子博物馆和老子文化展览馆,营造了浓厚的老子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