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老子“六相”说解密(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思问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中国古典里,有很多地方都谈论过:“人主可骄人乎?士可骄人乎?”结论是:士可骄人,人主则断不可骄人。人主(领导)若是自高自大,就会失去一切;而士本来什么都没有,即使是自高自大了,也没有什么东西好损失的。因此,劝告领导人要谦卑退让,原不是对一般人说的。连耶稣说:在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做领导),就要谦卑服务众人。要注意“在你们中间”几个字,他也不是对一般人说的。
    例如:王莽本是皇亲国戚,又当上了宰相。因为他特别的“谦恭下士”,这就成为他的“标志和特长”。一个领导人物在上位,居于众人之前,如果暴躁武断,刚愎自用,顺己则昌,逆己则亡,自高自是,专恣横行。无论怎样的奴才在他下面和后面,日子久了,也会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的,叫做:众叛亲离。如果他能谦恭下士,温和体贴,给人家的感觉是:处上而人不重(部下感觉不到他的压力),处前而人不害(跟随他的人们不会受到伤害),于是天下乐推而不厌(大家甘心情愿地推举他当领导而跟从他)。“谦恭下士”就是让人家不感到觉“重”和“害”的秘诀,也是让人家衷心拥护的秘诀。王莽因为“谦恭下士”而得到了尊位,就在他登峰造极后,突然转变了一百八十度,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暴躁武断,刚愎自用,不管他嘴里说的多么好听,也还是弄到众叛亲离,最后受诛于渐台。王莽卅八岁当大司马,五十一岁做宰相摄政,五十四岁居皇帝位,登峰造极,六十八岁被诛死。从卅八到六十八,这三十年里,前一半直起,后一半直落。直起直落,亲手得,亲手失,是中国历史里仅有的好例子。顺从老子的规律,就直起;违反它就直落,丝毫不爽。
    又例如:韩信在占据到了三齐之地后,派人上书汉王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刘邦听到了这样的请求,在韩信的使者面前,马上就气得骂娘。张良在他身边,听他骂得不像话,就暗地里踢了他一脚。刘邦正骂得爽快,经此一脚,突然醒悟了过来。于是他还接着骂,骂韩信不是大丈夫,要做王就应该做真王,屁,没出息,做什么假王。你老子就封你做个真的,马上就刻印,做好封册,封韩信做正式的三齐王。韩信那里有个策士,名叫蒯通。他替韩信策划说:将军你现在不同了,有了齐地做根本,你帮汉则汉胜,你帮楚则楚胜,你若两不相帮而独立,则天下鼎足而三,将来鹿死谁手,未可限量。韩信考虑了之后说: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背之不祥。以这样的理由回绝了蒯通。韩信是个精通兵法,会打仗杀人的能手,怎么突然这么温情主义起来?其实他计算得很明白:如果跟楚,项羽的个性和做人方式,一定不时会要求他不断证明自己对他的效忠,给他的压力会非常大,最后一定闹翻,得不偿失。如果继续跟随汉王,则汉王对他没有怎么大的压力,汉王对他很好,自己不吃给他吃,自己不穿给他穿。他清楚,汉王在军事上斗不过他,只有哄着他。对他来说,汉王处上而不重,处前而不害。如果自己独立,他有楚、汉两边的压力,别的还没什么,可张良略施小计,他恐怕就要吃不了兜著走。要是独立的话,总要在楚、汉两者之间选一个来联合统战,去打另外一个,看来必须联合汉来对付楚。既还是要联汉,何必先背叛来了他?所以他决定继续跟着汉王,兴兵伐楚,继续做汉王的攻狗。这就是粗中有细,柔里带刚的汉王“后”于人的好处,汉朝的江山是韩信打下来的,也是张良一脚踢出来的。刘邦不只后于韩信,也后于张良,也后于萧何,而他三个,要是没有刘邦,一个也发挥不了自己的所长。所以刘邦后其身而身先。
    (顺便一提:张良失意时,在圯上,得了黄石公的道家真传。此后他跟谁说话,谁都听不懂,唯有见到了刘邦,一谈就通。可见刘邦的悟性和聪明是天生的,高人一等的。于是刘、张彼此如鱼得水,愉快合作,张良终于完成了灭秦的使命。并且为汉创造了四百年的基业,善名遗留千古。张良原是很“有为”的,所以有“博浪锥”,却行刺秦皇未遂。在圯上潦倒不堪,得遇黄石公,是他的“无为”阶段。遇到了刘邦之后是他的“无不为”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