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論荀子的宗教精神與價值根源(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思问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注释:
    [1] 見牟宗三先生著,荀學大略,完成於中華民國42年,10月10日國慶日,台灣省、台北市。後來收入牟宗三先生著「名家與荀子」一書,這本書是民國71年5月再版,由學生書局印行。       頁197~204。
    [2] 參見鮑國順先生著,「論荀子善從何來與價值根源的問題」,孔孟學報第62期。節錄如下:
    「……由以上可知荀子所稱之性,原分二義。一為廣義之性,包括一切生而具有的本性與材質,凡有欲、知、能三種。一為狹義之性,即性惡之性,則僅與欲有關,並不涉及知、能二者。」
    [3] 「凡以知,人之性也。」梁啟雄先生以為「以」字當為「可」。
    [4] 王先謙著荀子集解引陳奐曰:「工宰者工官也,官宰猶言主宰。」
    [5] 「宇宙裡矣」,王先謙注荀子時以為「裡」當為「理」,見荀子集解頁652,藝文印書館,民國66年版。
    [6] 荀子所謂的名,在正名篇中曾提到:「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荀子所謂的王,除了先王、後王,亦指人人可以成為聖王。參見拙文,「荀子哲學與權威主義」,頁10。
    [7] 參見註三及荀子正名篇。
    [8] 見牟宗三先生著,「道德的理想主義」。學生書局印行,民國69年4版。
    [9] 見荀子一書「性惡篇」,王忠林譯注,三民書局印行,民國66年3月再版。
    [10] 有關知性道德主體的論證,請參見拙文,「荀子哲學與權威主義」一文,孔孟月刊第351期,民國80年11月出版。
    [11] 孔子論樂,謂其盡善盡美,參見拙著,「荀子樂論之研究」,頁137,聯寶書局印行,民國81年7月出版。
    [12] 個人以為儒學之建立,應從孔子算起。在此之前,乃文化傳統與歷史成績,並不專屬儒家,而是諸子共有之淵源。
    [13] 同註11,頁117。
    [14] 荀子說:「凡禮,始乎稅,成乎文,終乎悅校。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其下,復情以歸太一。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物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禮論)
    荀子把禮復情以歸太一,即成天地、萬物之理,天地、萬物之理甚至都不能違背禮,貳之則喪。但是禮和人類的認知心仍為主客對立。
    [15] 見牟宗三先生著,荀學大略,頁202~203。
    [16] 牟先生說天地精神,我則寧可名之曰:「宗教精神」,蓋涵義較確切,而且可以和世界各大宗教對比和交流。
    [17] 見荀學大略,頁198。荀子說正是因為性惡才需要禮義,否則禮義有什麼用?見荀子「性惡篇」、「禮論篇」。
    [18] 牟先生有「良知坎陷說」,其說法仍為學術界所聚訟,要如何了解此說?
    李明輝先生說:「……只要好好讀過牟先生的『歷史哲學』、『政道與治道』、『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現象與物自身』諸書,應不難理解。」參見李明輝先生著,「中國大陸當代新儒學的研究──背景、成果與評價」一文。《當代雜誌》第63期,1991年7月1日出版。至於持反對意見者,可參考包遵信著,「儒家的現代轉化和儒家的理論困境」一文,見「批判與啟蒙」一書,聯經出版社78年版。
    [19] 我的哲學老師曾受學於牟宗三先生,他在課堂上曾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我深受感動,這篇文章就算是我對二位先生的回饋和感謝吧!傳統儒學的認知心無法得到充分發展,在近代中西文化歷史性的交會時,爆發了極大的悲劇,請參考蕭功秦先生著,「儒家文化的困境」一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77年10月台灣版。
    (作者:【台】吳文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