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点说明 本文分析庄子游世思想,主要根据内篇七篇。在晚出的外、杂篇中,游世思想有所淡化,而道论则趋于成熟。在道论中,庄子提出了一种与游戏态度不同的人生哲学。游世思想与道论在形式上有某种相通之处,如两者都讲“无我”,而道论中也时常有“游”于天地之说。但二者毕竟有本质的不同。游世思想的中心是孤独的个人,这个人的生存背景是一个混乱不可信赖的世界。人与世界不能建立任何稳定的联系,从而任何外部经验也不能提供持久可靠的幸福,人只有努力割断或戏弄地对待外部经验,退回彻底孤独和纯粹冥想之中。道论的中心却是把个人回归于自然的普遍联系之中。这种回归重建了一个稳定的经验世界,生命的意义被确立在一种健全的人与他人,人与外部世界交往关系之上。 作者:颜世安 注释: 1、方以智《药地地在》“内篇题解”云:“内篇凡七而统于游”,又引刘须溪曰:“庄子一书,其宗旨专在游之一字。”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十七),台湾艺文印书馆据1932年成都美子林派印本影印。 2、冯友兰:“论六家”,《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7页。 3、《庄子·刻意》中曾说到这三种人,“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4、 “纵欲派”,《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是它嚣、魏牟也。”它器不详何人,魏牟为魏公子牟。《吕氏春秋·审为》有公子牟不愿克制欲望的理论。《汉书·艺文志》道家有《公子牟》四篇,班固说:“先庄子,庄子称之。”冯友兰以为“纵欲”是道家为我主张之一派。“六欲皆得其宜”,见《吕氏春秋·贵生》,为杨朱派之说。 5、 隐者中这类认真者颇不少。如《孟子》中提到的许行,《吕氏春秋·异宝》中提到的江上老人都是。《庄子·刻意》即以此认真者为一类人。 6、 陈鼓应先生注意到这一点。他在《庄子的悲剧意识和自由精神》一文中说:“庄子作《逍遥游》,他之逍遥于人间,心情之沉重隐约可见。……在逍遥的背后,在庄子生命的底层,未尝不奔腾着激愤与焦虑之情。”见《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页。 7、此处本无“非吾”二字,陈鼓应引朱桂曜等人的考论补此二字。朱桂曜说:“案此句殊不成语,‘之’下疑落‘非吾’二字,本作‘庸讵知吾所谓吾之非吾乎?’上文‘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齐物论》篇:‘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句法并同也。”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200页。 8、如明释德清(庄子内篇注):“一部《庄子》三十三篇,只内七篇已尽其意,其外篇皆蔓衍之说耳。学者但精透内篇,得无穷快活,便非世上俗人矣。”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二十五),台湾艺文印书馆据清光绪十四年刊本影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