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误导的道学(17)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6:关于“无为”的适用范围
    《外篇·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外篇·天道》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首先,庄子的“无为”的内涵是“虫和不得已”。所以,庄子才会有“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的说法,上下都“虫和不得已”的话,谁来干事呢?而“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都抢着干,没有管理层次,就乱套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对“道”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已经偏向了儒家。
    因此,提出“上必无为而用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就不奇怪了。
    上面是顺着庄子思路的理解,而庄子的“无为”是错误的。那如果将“无为”理解为“控制关键因素”时,有没有上下的分别呢?从“无为”的角度来讲,没有上下之分。比如,顺应民心是治理国家的“无为”方法,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具体做法,这个方法是各级管理机构的通则。
    不过,上下的职责范围不同,则具体的“关键要素”会有所区别。从管理者和具体办事者的分别来讲,不是管理者要“无为”,而具体办事者就是“有为”,而是管理者要创造“人才”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具体办事者要营造“技术”自由、公平竞争的氛围,这都是“无为”的氛围,而如果独断专行就是“有为”了。
    7:关于“不仁”的理解
    《内篇·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外篇·天运》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杂篇·庚桑楚》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前面探讨了儒道两家对“道德”和“无为”的不同观点,儒家偏重素质,道家偏重方法。可能会有学者问,如果儒家也采用“无为”的方法,那两家还有区别吗?
    这还是有的,区别就在《道德经》“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的差别中。判别它们之间的差别,和判别百家学说优劣的标准是相同的,就是看对“人性”尊重程度的高低。
    道家推广“无为”的方法时,会首先在环境氛围上着手,看似无意的提出个中问题,来诱导大家思考,最终能自动选择“无为”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推广方式,属于以“道”来治理;而自己先按照“无为”的方法去行动,以身教来影响别人,是以“德”治理的方法;如果,主动将“无为”的方法直接推荐给大家,就是“仁”了,也就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所在。这里面变化的原因,就是对“人性”尊重的变化,或者说是对他人智商、辨别能力的尊重。
    庄子的“至仁无亲”,或者停留在了人迹关系上,没有深入到“人性”上;或者混淆了“仁”与“道德”的区别。“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没有点到“自己忘了自己”这个关键中的关键。从《庄子·天下》的思路可以看出,庄子由儒家的“仁”的基础“亲亲”,到墨家的“兼爱”,再到“至仁无亲”,最终“忘亲忘我”,归宿就是“相忘于江湖”。如果说孔子的“仁”有等级局限性,墨子“兼爱”趋于理想化,而庄子则是变成了空想了,和老子的朴实不可同日而语。
    “仁”,无论作的怎样好,也比不上“道德”的层次。毛病就在于“仁”的主动性上,这个“主动性”无形中,会有低估别人智商的嫌疑,也就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儒道的本质所在,也是《道德经》说“大道废,有仁义”的原因。如果,推广“仁”者,能让受众明白他完全是为了大家好,没有个人目的的话,意见虽然可能还会有,逆反心理会减轻一些。这就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的效果。
    “不仁”,则是对“人性”的不尊重。认为你就是泥偶土狗,是空罐子,给你灌输什么思想,你就会有什么思想。指挥棒指向哪里,你就会朝向哪里。因此,即使是出于爱心,这种洗脑式教育,是另一种意义上对智商的践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而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人为通过制造矛盾来引起竞争的话,只是利用人们的欲望,而忽视人人也都有精神境界的话,也是一种无视人们智商的行为。这也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本意。再进一步讲,真正尊重百姓人格的话,就要使百姓获得最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连圣人的引导作用也要隐藏起来,做幕后英雄才是最慈悲的做法,也就是“太上,下知有之”的意思。所以,《道德经》才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说法。有一点要分清楚的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侧重“不敢为天下先”;“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侧重“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侧重“俭”,合起来也就是“三宝”的内涵。
    如果,庄子将“不仁”和“马蹄”联系起来,虽然不够恰当,还有些可取之处。“骈拇”的问题,一是片面强调了生物属性,而忽略了精神能动性;二是“仁义”教育的问题,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仁义”的标准不高的问题。还有就是受教育者的悟性问题,如果能在学习后反璞归真的话,比起天然“纯朴”来讲,虽然差些也是回归了,而且,相对来讲通过学习而归真的人应该是主流。
    道学的“不仁”和儒家的“不仁”还是有些差别的:《论 语·宪问第十四》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这里面是“仁”的标准问题,是大爱还是愚忠的问题。而《论 语·宪问第十四》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里的“仁”是有没有为别人着想的爱心问题,都和道学的方法问题有些不同。
    “不仁”和心理学的“非爱行为”是有区别的,“非爱行为”是用“爱心”为条件,来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而“不仁”可能没有个人要求,只是方法生硬而已。庄子的理解,大家可以自行分辨。
    8:关于“不道”和“不知”的理解
    (1):《道德经》的理解: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不道,是认识“道”五德之一。德者,道之功。不道,就是研究怎样获得这个“功”和怎样使用这个“功”,才可以长生久视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