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方法论的“道德”,就是“法道”的层次,才有“道德仁义礼法兵”的分别。 《道德经》里面对应的“五德”: 贼 命 ;贼 物;贼 时;贼 功;贼 神。 例如:从做饭请客 看怎样简单理解“道德仁义礼法兵” 如果,用“道”的方法的话,就会只准备原料,灶具,而鼓励大家自由发挥,各遂其欲; 如果,是用“德”的方法的话,就会选取几样口味不同的成品,供大家自由品评,各取所需; 如果,用“仁”的话,就会推荐自己喜欢的做法,希望别人接受; 如果,用“义”的话,就会搞民意调查,评选出大家满意度高的作为做饭的标准; 如果,用“礼”的话,就会制定成规则,饭谱,要求大家不出框架; 如果,用“法”的话,就会制定奖罚制度,来推行自己的做法; 如果,用“兵”的话,就会强制别人吃自己的作品。。。。。。 因此,类似“自助餐”的方式,是主人最省心、又效果最高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通过对“五德”的认识,从而达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所以,才会有“天之道”、“自然之道的代表——水”和“人之道”的“三宝”的无为之法的。 2:因为庄子对“道、德”认识的混乱,所以也说一下儒家的“道、德” (1):《周易》中的“道、德” 《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 (2):《论语》中的“道、德” 《论语·学而第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3):《中庸》的“道德”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吲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拚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则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4):《大学》的“道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 《周书·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我的理解是:儒家的“道”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的根本是“孝”,在此基础上有“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处世之道,而加强自己的涵养是“德”的内容,比如“温、良、恭、俭、让”,积极主动的推行上面的思想,是“仁”,而“六艺”只是生存的必要技能而已。 也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六艺”的内容,以推广孝道为根本,以深厚的修养为基础,能担当有责任心,还有必要的技能为辅助,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3: 我觉得儒道两家对“道、德”的理解是有本质区别的: 两家的区别在于,道家更注重方法的培养,而儒家更注重素质的培养。道学培养朴实的能人,儒家培养安分的好人。好人光有好心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以身作则固然重要,但是要在正确方针的大前提下才行。 《中庸》和《大学》的具体成文年代和庄子的先后问题有待行家指点,好在它们都是儒学一脉相承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二者的“道、德”观念,逐步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道德”观,成为了一种评价个人修养或者技能高低的标准。涵养成了道德的主题,而某项技能达到了反朴归真、浑然天成的境界,则称赞为“技近于道”。我们当今的道德观,和孔子儒学的道德观已经有了很大差别,和道家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道德观就更远了,这也是我们理解《道德经》 的障碍之一吧。 4:看看庄子的“道、德” (1):庄子本身并没有认清儒道两家对“道、德”的不同理解: 《外篇·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閒,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外篇·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外篇·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外篇·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外篇·缮性》夫德,和也;道,道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徧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已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外篇·秋水》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杂篇·庚桑楚》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 《杂篇·庚桑楚》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2):庄子对“道法自然”的“自然”的认识也存在误区: 《外篇·天地》“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外篇·秋水》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