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稽览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案《后汉书·樊英传》注,举七纬之名,以《稽览图》冠《易纬》之首。《隋志》郑康成注《易纬》八卷,《唐志》宋均注《易纬》九卷,皆不详其篇目,《宋志》有《郑康》成注《稽览图》一卷,《通志》七卷,而马氏《经籍考》载《易纬》七种,亦首列郑注《稽览图》二卷。独陈振孙《书录解题》别出《稽览图》三卷,称与上《易纬》相出入,而详略不同,似后人掇拾纬文,依讬为之者,非即康成原注之本。自宋以后,其书亦久佚弗传。今《永乐大典》载有《稽览图》一卷,谨以《后汉书·郎顗、杨赐传》、《隋书·王劭传》所见纬文及注参校,无不符合,其为郑注原书无疑。惟陆德明《释文》引“无以教之曰蒙”,《太平御览》引“五纬各在其方”之文,此本皆阙如,则意者书亡仅存,已不免于脱佚矣。其书首言卦气起中孚,而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又以自复至坤十二卦为消息,余杂卦主公卿侯大夫,候风雨寒温以为征应,盖即孟喜、京房之学所自出。汉世大儒言《易》者悉本于此,最为近古。至所称轨之数,以及世应游归,乃兼通于日家推步之法。考唐一行推大衍之策,以算术本于《易》,故其本议言代轨德运,及六卦议言一月之策九六七八,发敛术言中节候卦,皆与《稽览图》相同。独所云“天元甲寅以来至周宣帝宣政元年”则似甄鸾所推甲寅元历之术,而又有云“太初癸巳“,则古无以此为元者,其它杂引宋永初、元嘉,魏始光,唐上元、先天、贞元、元和年号,纷错不伦。盖皆六朝迄唐术士先后所附益,非《稽览图》本文。今审核词义,退文附书以为区别,并援经注史文,是正讹舛。依马氏旧录,析为上下二卷,庶言易学者或有所考见焉。 《提要》作者认为,以《后汉书·郎顗、杨赐传》、《隋书·王劭传》等所见纬文及注参校现存《稽览图》,内容无不符合,证明其为原书无疑。因此,《稽览图》最为近古,汉儒言《易》者皆本于此,孟喜、京房之学亦从此出。《提要》作者还指出,现存《稽览图》有所脱佚,并有后人附益的地方。这些看法基本正确,但其说孟、京之学本于《稽览图》则似乎弄错了二者的关系。我们在前面曾指出,西汉易学至孟喜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应是《稽览图》受到孟喜、京房易学的影响,而不是相反。 清代吴翊寅则认为《稽览图》为京房所述。其说: 至《稽览图》则论消息四正,立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杂卦之名,及风雨寒温之候,消息胜杂卦为吉,杂卦乘消息为凶,有貌无实为佞人,有实无貌为道人,与《京房传》及所上封事说合。又言“阳感天不旋日,诸侯不旋时,大夫不过期”,又言“凡灾异所生,各以其政,变之则除,消之亦除”,又言“当雷不雷,太阳弱”,皆与朗顗所引《易内传》合。顗治京易,此盖称其师说与《孟氏京房灾异》六十六篇相表里者也。顗引《易·天人应》、《雌雄秘历》及《诗·泛历枢》、《孝经·钩命决》皆著篇名,而此独言易传,则《稽览图》为京所述,当时本无纬名。其上篇推卦气法及风雨寒温,即京所述之中孚传;下篇推轨册法及六日七分,即京所述之积算传。京易师法,略具此篇,后世以谶纬目之。(《易汉学考·易纬考上》) 吴氏从《京房传》、《朗顗传》的内容推断《稽览图》为京房所述,并指出此篇本无纬名,后世以谶纬目之。我们现在尚无证据断定《稽览图》为京房所述,但《稽览图》与京房有关却是无疑问的。 从内容上看,《稽览图》上下二卷的思想倾向并不相同,因此,上下二卷并非成于一时,也非一人所作。《稽览图下》与《乾凿度下》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极相似,因此,二者似出于同一作者。《稽览图上》的思想则与京房相近,可能出于京房之后。 《稽览图下》与《乾凿度下》都讲到世轨、爻辰、推厄法等思想,而且文风也极相似,故可以断定二者大概出于同时。《乾凿度下》成书于孟喜之后,焦延寿之前,《稽览图下》也应形成于此时。 此外,我们还有两条证据证明《稽览图下》出于孟喜之后。其一,在卦气说上,《稽览图下》完全同于孟喜。其说: 小过、蒙、益、渐、泰寅;需、随、晋、解、大壮卯;豫、讼、蛊、革、夬辰;旅、师、比、小畜、乾巳;大有、家人、井、咸、姤午;鼎、丰、涣、履、遁未;恒、节、同人、损、否申;巽、萃、大畜、贲、观酉;归妹、无妄、明夷、困、剥戌;艮、既济、噬嗑、大过、坤亥;未济、蹇、颐、中孚、复子;屯、谦、睽、升、临丑。坎六、震八、离七、兑九。已上四卦者,四正卦为四象,每岁十二月,每月五月[卦],卦六日七分,每期三百六十六[五]日每四分[日之一]。 此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四时。其余六十卦,每卦主六日七分。这与孟喜的卦气说是一致的。 其二,《稽览图下》在“候六甲子日中寒暑风雨”中提到益州、凉州。而此二州是在汉武帝时才设立的。《汉书·地理志》说:“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址,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由此可以证明《稽览图下》成书于汉武帝之后。令人疑惑的是,《稽览图下》同时提到凉州和雍州,不知出于何因,或出于作者误记。 《稽览图上》的卦气说则与京房相近。其说: 甲子卦气起中孚。……六日八十分之七而从,四时卦十一辰余而从,坎常以冬至日始效,复生坎七日。消息及杂卦传相去,各如中孚。 “四时卦十一辰余而从”,郑玄注曰:“‘四时卦’者,谓四正卦,坎、离、震、兑四时方伯之卦也。‘十一辰余’者,七十三分。‘而从’者,得一之卦也。”“消息及杂卦传相去,各如中孚。”郑注曰:“消息六日七分,四时卦七十三分。”这是说坎、离、震、兑四卦各主七十三分,消息卦各主六日七分。这种卦气说源于京房。唐一行在其《卦议》中说:“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离、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颐、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余皆六日七分。”(《新唐书》卷二十七上)朱伯崑先生说:“孟喜以六十卦三百六十爻配一年之日数。而京房则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其日数的分配是,四正卦的初爻,即主二至和二分之爻,各为一日八十分之七十三;颐、晋、升、大畜,此四卦各居四正卦之前,各为五日十四分;其余卦,皆当六日七分。”⑨孟喜卦气说四正卦主四时,未主日数。而京房四正卦各主七十三分,从而把六十四卦和一年的日数相配。《稽览图上》的卦气说与此相同,说明其出于京房之后。 此外,吴翊寅还指出,《稽览图上》中的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杂卦之名、风雨寒温之候及灾异等思想,与《京房传》及所上封事说合。这些都说明《稽览图上》出于京房之后。 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我们可以知道,《稽览图》的分卷是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而来的,其原来如何,不得而知。因此,《稽览图》的上下分卷并不能断定其成书的先后。而且从《后汉书·郎顗传》中所引来看,其篇名亦是后人所加。因此,《稽览图》上下二卷亦出于后人编订。 四、《通卦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案《易纬·通卦验》,马端临《经籍考》及《宋史·艺文志》俱载其名,黄震《日抄》谓其书大率为卦气发。朱彝尊《经义考》则以为久佚。今载于《说郛》者,皆从类书中凑合而成,不逮十之二三。盖是书之失传久矣。《经籍考》、《艺文志》旧分二卷,此本卷帙不分。核其文义,似于“人主动而得天地之道则万物之蕴尽矣”以上为上卷,“曰凡易八卦之气,验应各如其法度”以下为下卷。上明稽应之理,下言卦气之征验也。至其中讹脱颇多,注与正文,往往相混。其字句与诸经注疏、《续汉书》刘昭补注、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宋白《太平御览》、孙瑴《古微书》等书所征引,亦互有异同。第此书久已失传,当世并无善本可校。类书所载,亦辗转讹舛,不尽可据。仅于各条下拟列案语,其文与注相混者,悉为厘正。脱漏异同者,则详加参校,与本文两存之。盖通其所可知,阙其所不可知,亦阙疑仍旧之义也。 据此,则知现存《通卦验》并非全本,乃后人从类书中凑合而成。且其中讹脱颇多,注与正文相混之处亦复不少。 吴翊寅则认为《通卦验》为京房所述。其说: 《通卦验》上篇言二至晷度赢缩由于主德,人主动而天地之应随之,其言二至之日度晷景调钟律,京房律术即本乎此;下篇言八卦变象皆在人君,与晷度之说同,又言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皆四正卦为之主,其以卦气之当至不至、未当至而至占岁丰歉,验人疾病,则皆孟氏候灾变遗法,京得焦赣之传,而用之尤精者也。(《易汉学考·易纬考上》) 吴氏言《通卦验》为京房所述,证据固然不足。但从内容来看,《通卦验》却应受到京房的影响。《通卦验》主要以八卦为主,讲卦气灾异之法,此当受到京房八宫卦思想的影响。我们说过,《乾坤凿度》对《通卦验》的内容有所引用,故其成书应在《乾坤凿度》之前。 《通卦验》中还讲到汉火德说,其说: 坎其表执纪,其精信,其行道,权合宝。坎失命,乱在土地之长。兴月感,亡则地裂山沦,鬼夜哭,将顾,一角期偶,水精得括考备,据谁授赤戴胜。 郑注曰: 一角,谓麟也。……偶,赤鸟也。水精者,孔子也。得获括考备者,易道也。赤为汉也,汉火精,高帝之表戴胜。…… 据郑注,文中“赤”指汉火德,“戴胜”指汉高帝刘邦。根据现有材料,汉火德说是刘向父子明确提出来的。《汉书·天文志》说:“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后来刘歆作《世经》即取此说。因此,《通卦验》当在此后。从上面分析来看,《通卦验》形成于刘向父子火德说之后,《乾坤凿度》之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