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试析庄子的道德:在悖论中寻求解脱(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人民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最后,境界的不同。个体道德追求的是“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的精神理想,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而社会道德只能是世俗的、功利的,永远也摆脱不了物质与利益的诱惑。他说: 
    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 
    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 
    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 
    以身为殉也,一也。 
                 —《骄姆) 
    世俗的社会只能沉浸在“利”与“欲”的双重侄桔下,不可能升到很高的层次。无论是什么阶层的人,都已被毒害甚深。“社会既然普遍重物轻身,唯‘功’与‘名’是求,则人的生命精神必然沦落。周助所以,这种只会毒害人性的社会道德只能停留在“俗”的低层次上,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对立思维的原因的可能性阐释 
    以上是庄子在进行道德思考时所运用的二维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在庄子的时代,社会道德已经极其败坏。在利益的驱使下,那些王侯将相打着虚伪的“仁义”之旗,进行不义的兼并战争,使整个社会混乱不堪,原来美好的社会道德被严重扭曲、异化,甚至被瓦解,而这种败坏的社会道德影响及人,致使人性完全被扭曲。于是,人们纷纷仿效那些所谓的“圣人”,为了功名利禄而不惜欺诈、杀戮、甚至争,进一步把整个社会道德推向灾难。而庄子有着崇高的人生和道德理想,他并不想与浊世同流,不想被那些败坏的道德所侵蚀,但自己又不能改变残酷的现实,于是只有自己独守一份纯净的道德家园。所以,残酷的社会和道德现实与其道德理想的落差便为这种思维莫定了基础。 
    其次,与庄子的唯心的片面的哲学思维方式相关。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导致其道德追求严重脱离实际,难以企及。马克思曾经非常深刻地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知,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个体道德不能脱离社会道德而存在,只有建立在社会现实和群体道德的基础之上才能存在、实现和发展。而庄子将其道德理想建立在自身的无限遐想之中,远离实际,远离他人,远离社会。其所设想的“至人”、“神人”、“圣人”能摆脱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束缚,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唯心色彩。 
    最后,其相对主义思维,是一种极端片面的思维,往往会忽视事物的差别性。在此思维的指引下,他忽视了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本质上是不同的道德,各有各的特性、功能、目标,而认为它们应是同样的道德,应行使同样的功能和目标,所以当社会道德没有执行与个体道德一样的作用时,对其失望至极,以致要弃之而后快。他提倡“无为”的道德,否定“有为”的道德。在他看来,个体道德应是无为的道德,而社会道德也应是“无为”的道德,所以,当社会道德没有实行“无为”,反而执行着“有为”的道德功能时,庄子是失望至极的,以致对之产生了非常厌弃的情绪。当然,当时的社会道德的确没有发挥其本身应有的功能,但他这样没有区别地对待二者的思维方式,就是其哲学思维的反映,是不合理的。所以,这些因素的综合,产生如此二维对立的思维是难免的。  
    庄子的道德思想的确存在着很深的内在悖论,悖论根源于其道德的二维对立的结构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源子现实社会以及道德的残酷,也与他的唯心的片面的哲学思维方式有关。在这种模式的指引下,他将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严重对立起来,并抬高个体道德,贬斥社会道德。但是忽视了个体道德只有在社会道德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的事实,因为没有社会道德,个体道德就失去了生长的基础和环境。所以,在寻求个体道德解放的同时,也将它推向了一个极端一虚无。(作者:金银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