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当时侵略战争频繁,“并国覆国,贼敖百姓”,墨子特别强调“非攻”,希望国家之间放弃战争、和平相处,以救人民于“兵刃毒药水火”之中。墨子曾亲自制止了三次战争。《墨子·鲁问》中记载,墨子一次劝止齐国伐鲁,一次鲁阳文君攻郑;《墨子·公输》更是全篇记述了墨子如何力压公输盘,说服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精彩故事。若是在今天,墨子凭其和平言论以及为和平事业所作的贡献,可以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鉴于当时统治阶级四体不勤,却奢侈荒淫,而平民百姓终日劳作,却衣食不足的现状。墨子一方面强烈反对不劳而获。他提出:“赖力者生。不赖力者不生。”他认为,物质财富是生产劳动的成果,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劳动,而占有、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与动物的本能没有什么两样。对于那种“人人之场园,取人之桃李瓜姜者”。“穴人之府库,窃人之金玉布帛者”,“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都是“不与其劳,获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人”。另一方面。墨子大力提倡崇敛黜奢。他认为。“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乱则伤,民见凶则亡”。因此。首先要限制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的奢侈消费,将其节约下来的财物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上。他说:“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舟车之数。”墨子提出了一个有独到见解的节用减灾政策:“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三。”也就是说,遇到灾荒欠收的年景,国家应该以行政手段相应地减少官员的俸禄。墨子还提倡“节葬”,因为“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衣食之财必不足”,而且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劳动。此外,墨子还主张“非乐”。因为为制造各种乐器,统治者“将必厚措敛乎万民”。总之。墨子认为:“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墨家反对不劳而获,提倡节敛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希望统治者体恤人民的贫苦,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使人民得以“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综上所述,墨家子弟出身于贫困大众,他们从贫困大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出发,构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学说。这一学说,从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来说,都是为了谋求黎民百姓之幸福,减少黎民百姓的痛苦;从基本内容来看,都是爱民、助民、利民之政策主张。墨家学说对社会下层良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弱势群体”)的深切关爱,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救世济民精神。 墨家以天下兴亡、人民幸福为己任,不仅在言论上,大力宣传自己兴国治邦、救世济民的理论,而且在行动上,身体力行,努力实践自己的理论。墨子十分反感空言理论而不行动或言行不一的行为。他说:“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他还说:“夫义天下之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墨家子弟都是言行一致、知行合·的实践主义者。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而“项子牛三侵鲁地”,墨子认为胜绰“言义而弗行”,“请而退之”。墨家主张“强从事”和“节用”,即辛勤劳动、节俭生活,墨家子弟严格遵守自己的这一要求。“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跛踽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为实现他们兴利除害、救世济民之理想,墨家子弟不计艰险,不顾困窘,不畏强暴,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墨子日:“断指与断腕,利于天下,相若无择也,死生利若,一无择也。”为止楚攻宋,墨子裂裳裹足,行十日十夜,亲至楚都,与公输盘唇枪舌战。并大义凛然地对楚王说:“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后学,曾集百八十余人为楚阳君死难,后人叹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赴火,死之旋踵。”墨家这种为民舍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先秦百家中是少有的。 墨子救世济民之志,虽诱以名位利禄,亦不为所动。越王欲以五百里地封墨子,并束车五十乘迎之,墨子曰:“子观越王之志何若?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义粜也。钧之粜,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在墨子看来,若能行其道,虽粗茶淡饭,也乐于前往,若不能行其道,五百封地如草芥不值一文。 墨子行救世济民之义,曲高和寡,时受讥刺,但始终不改初衷。《墨子·贵义》载:“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者而耕者寡也。’今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孔、墨同处春秋战国之乱世,均怀抱救世济民之志向,席不暇暖,周游列国。然孔子不得志时犹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叹,并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语。比之孔丘,墨翟这种矢志不渝的救世济民精神尤为可贵。 作者:李军波 徐拥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