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刚正,清操历节”是欧阳修创新精神的个性品质。改革创新会有风险、有阻力、也可能失败,甚至改革者也可能因而遭受打击迫害。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欧阳修正是具有这种独特个性品质的人。欧阳修自称“余狷而刚”,⑽并称引前宰相王曾的名言“恩归于已,怨使谁当?”以表白自己直道行事,不做老好人的心迹。在朝廷论事时,他犯颜直谏,正言谠论,一反士林论卑气弱的陋习。他不怕得罪权贵,“不怕身微而当众怒”,⑾以致平生屡遭诬陷贬谪,景佑三年(1036),他因“朋党案”贬官夷陵;庆历五年(1045),因“张甥案”再贬滁州;治平四年(1067),又因“长媳案”罢政出知外。然而,他无怨无悔,身居贬所,随遇而安,且终生不改其操。嘉佑二年(1057)他主持贡举时,对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不正之风予以痛斥,以致受到一些浮薄子弟拦路围攻,甚至写祭文诅咒他,但他泰然自若,不仅毫不妥协,反因发现了苏轼这样杰出的人才而大喜,甘愿为这样的年轻人的出头让路。《宋史》本传称他“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盖棺论定,称赞其“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这是对欧阳修创新精神独特个性品质的充分肯定。 “奖掖后进,择贤而举”是欧阳修创新精神得以发扬光大的关键。欧阳修以其道德文章为天下所仰慕,后辈们更把他视为泰山北斗。欧阳修本人也当仁不让地以领导文坛,振作一代文风为已任,始终注重奖掖后进,择贤而举,以求真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嘉佑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贡举,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五载:是岁“赐进士建安章衡等二百六十二人及第,一百二十六人同出身。是岁,进士与殿试者皆不落”。不仅是取士众多,而且是英才辈出。这其中就有曾巩、张载、王回、王无咎、吕大钧、程颢、苏轼、苏辙等人。当时,这一批人正是英气勃发、年富力强,都期盼着在政坛上和文坛上大显身手,一展才干。贡举中得人之盛,号称一时。于是从宋仁宗后期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人才济济,且聚于欧阳修门下的盛况。从欧阳修的密友尹洙、梅尧臣、苏舜钦,到受欧阳修引荐的苏洵、王安石,再到直接出于欧门的苏轼、苏辙、曾巩和间接受益于欧阳修的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有宋一代无不得到欧阳修培养、熏陶,因而这一代人大多都具有类似的人格精神和学识修养,从政为文各有千秋,欧阳修的创新精神也得以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