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荀子论学习,方法很重要(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一元一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治学,尤其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即学习方法上,荀子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值得认真研究,吸收借鉴,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善假于物
    荀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了“善假于物”的治学思想,主张把前人的知识经验做为认识的工具,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他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也。登高而招,臂非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兼陈中衡
    荀子在论述学习方法的时候,除了强调吸收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即“善假于物”外,又提出了“兼陈中衡”的方法。所谓“兼陈中衡”就是一种辨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荀子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有的时候经常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认识偏差,为了防止这种认识偏差的出现,得出正确的结论,荀子提倡“兼陈万物而中 悬衡焉”。意思就是说要把事物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比较、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再得出结论。荀子强调客观、全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使认识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是能够如实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闪耀着唯物辨证法的光辉、是值得弘扬、借鉴的。
      三、荀子所提出的修养方法与治学方法的相通共用
    在道德修养中,荀子强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一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行乎动静”,强调“行”的重要性。荀子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把“行”做为学习的最高阶段。他认为学习不能停留在“入乎耳”和“出乎口”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上。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反映了荀子注重实行实践的思想,荀子常把能否做到知行结合做为评价人才的标准。他说: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四、专心致志,锲而不舍
    做为一名有着丰富社会阅历和学识的大学者,荀子看到了“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间的矛盾,怎么使有限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如何才能在治学修身、建功立业中有所作为,荀子对人 们提出了这样的忠告: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荀子说:“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君子不与。”主张学习必须有主攻方向 ,有明确的目标,做到抱定宗旨,“并一而不二”。他曾以“鼯鼠五技而穷”的故事来说明“未有两而能精者”的道理。据说鼯鼠有五种技能:会飞却上不去屋;能爬,但不能至树顶;会游泳,却不能渡谷;能挖穴,却不能掩身,能走路却赛不过人。所以,为学必须由博返约,不能样样通,却样样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