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百姓遭受饥饿,是因为他们的君主粮税太重,所以百姓才会遭受饥饿。百姓难于治理,是因为他们的领导没有因循自然而肆意妄作,所以才会难于治理。百姓漠视死亡,轻易地走上死路,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太过穷奢极欲,过分厚养自身,所以百姓才轻易地趋向死路。一个人调养自身,不也是这样吗?所以不特意把养生作为一件大事来做的人,反而活得比那些过分重视养生的人要好。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百姓的饥饿是因为政府“食税”太多。税是必要的,税是政府用来支付公共事务的开支的和国家储备的,从根本上说,税还是服务于老百姓的。问题就在于“多”,多到了让老百姓饥饿的地步的税,就是过分的税,因为它已经侵犯了老百姓的基本生计。
    税为什么那么多呢?在老子那个时代,是因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在老百姓“当家作主”的今天呢?就有必要从体制、制度上去研究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有为”是针对“无为”而言的。第六十五章上说:“民之难治,以其多智。”这个“智”就是被统治阶级培养出来的“生存智慧”。
    无为之治是因循自然的治理,老百姓在合理的制度范围内享有最大的自由、生活保障和发展的权利。一切正常的需要都可以在制度的范围内去满足,那么“智”就不是重要的事情了。天下就是一家人,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什么事都好商量,所以不“难治”。
    有为之治是统治者不遵循客观规律、主观独断的结果。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证,所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基本需要去努力。政府和老百姓之间是利益对立的关系,所以当然“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统治阶级“求生之厚”的后果,就是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大多数老百姓因为失去应有的社会资源而无以为生,所以只能轻易地走向死路。死路对于弱势者来说,就真的只有等死了;对于不甘等死的人来说,就会起来破坏社会制度——从小的犯罪到大的造反。
    犯罪和造反,如果是小概率事件,说明的是个体的不良;如果成为了一种普遍趋势,就必须从根源上去查找,是什么把那么多人逼上死路的?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这句话可以有很多种翻译,上面的译文是一种;还有一种翻译就是:不把活着作为一件大事,要比珍惜生命的状态要好。人到什么时候会珍惜生命?就是到了生命遭遇威胁的时候。无为之治的社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外无强敌入侵,内无盗贼作乱。人们不用担心生命在明天能否延续,活着就不是一件大事。正如空气对于大多数地区的人们来说,是没什么可以珍惜的道理一样。
    而上面的译文是另一层意思:“所以不特意把养生作为一件大事来做的人,反而活得比那些过分重视养生的人要好。”
    普通人的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养生,所以只做那些看起来对“养生”有利的事情。但是任何一种事情都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长期影响,没有“道”作为行动的指南哪里又能认清什么才是真正利于“养生”的呢?具体养生行为对这个人是有益的,对那个人可能是有害的;对这个年纪是有益的,对那个年纪也许是不利的;在这种时空环境是有利的,在那种时空环境是不利的等等。有时候为了养生反而是戕害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修行道德的人来说,主观上并不在乎养生,但客观上他的行为由于时时契合于“道”这个宇宙根本法,所以等于时时刻刻都在做利于养生的事情。
    修行道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里面就自然包含了养生的内容。到达“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以后,就“万物并作”可以“观其复”了。“万物”这中间就有养生的内容。但真正修行道德的人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养生,养生的效用只是副产品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