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补说(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程颢在熙宁三年上《谏新法疏》后即离朝外补,改差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据侯外庐先生编制的熙宁变法年历:熙宁四年三月,遣使察奉行新法不职者;四月,司马光权判西京留台;六月,富弼坐革青苗法,徙判汝州;十月,罢差役法,行募役法。此年,在制定募役法的过程中,王安石向宋神宗说: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

    在“诸公始退散”之后,王安石终于明确地显露他的思想“转向”,即熙宁变法是“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这与他在此前所说“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以择术为始”,“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是不同的。其实,宋神宗在熙宁元年就曾说:“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共宜留意节用。”(《宋史全文》卷十一)王安石思想的“转向”,可谓俯就、迎和了当朝君主的意志。此亦如南宋时吕中[⑦]所说:“夫安石初意不过欲变法耳,未敢言兴利也;迨青苗既行,始兴利也。”(《宋大事记讲义》卷一)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而熙宁变法则转向为“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这一转向不再是庆历新政所遭贬抑的“以远大为迂说”,但按范仲淹对本末、源流的看法而衡之,却不免是“以浅末为急务”。熙宁变法之所以引发朝臣的政见之不同,进而又引发激烈的“党争”,固然与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有关系,但宋代的政治现实也确实面临着士风、吏治与“理财”如何协调并进的问题。范仲淹在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的《上执政书》中就已深切地指出:
    

    今之县令循例而授,多非清识之士。衰老者为子孙之计,则志在苞苴,动皆徇己;少壮者耻州县之职,则政多苟且,举必近名。故一邑之间,簿书不精,吏胥不畏,徭役不均,刑罚不中,民利不作,民害不去,鳏寡不恤,游惰不禁,播艺不增,孝悌不劝。以一邑观之,则四方县政如此者十有七八焉,而望王道之兴不亦难乎!

    吏治腐败到如此地步,故范仲淹的改革思想首先是“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欲求吏治之源的澄清,又必须“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材”。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也说:在吏治腐败的情况下,“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因此,“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这种见解有其深刻之处。而当熙宁变法汲汲于“财利”之时,“吏缘为奸,掊克日深,民受其病”,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盘剥百姓,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这也是熙宁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
    熙宁变法的反对派依循儒家“义利之辨”的思维定势,对新法“争之有太过”,“言路好直者,必欲力攻取胜”,遂使王安石“与言者为敌矣”。熙宁、元丰年间,司马光等旧党全被贬离中央;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执政,又全面否定新法,排除新党;以至宋哲宗亲政后,新党中的章惇、蔡京等“小人”执政,把旧党全都打入元祐党案,“司马光以下,各以轻重议罪,布告天下”。这种激烈的“党争”耗散了宋代政治的“元气”,以致为害益深,“涂炭天下”;究其始而言之,“亦须两分其罪可也”。
    《宋元学案·荆公新学略》载:熙宁变法时,“温公戒金陵用小人。金陵曰:‘法行即逐之。’温公曰:‘误矣!小人得路,岂可去也,他日将悔之。’”“初,吕惠卿为先生所知,骤引至执政,洎先生再相,苟可以中先生,无不为也。……[荆公]退居金陵,始悔恨为惠卿所误。”在王安石重用的新党人物中,有品行不端的“小人”,王安石本人就吃了这方面的亏。而章惇、蔡京等“小人”执政,则把北宋引向了灭亡。南宋时吕中认为,王安石用人不当,新党“愈变愈下”是北宋灭亡的一个原因。他说:
    

    (章惇、蔡京)此小人不足责,而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然安石之心与章子厚(惇)不同,章子厚之心与蔡京诸人不同。盖安石之法犹出于所学,章子厚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宋大事记讲义》卷二十一)

    观此可知,“任贤”与“使能”的“先后缓急”确实关乎“国体”之大事。范仲淹所说“奸邪之凶,甚于夷狄之患”(《范文正公集》卷七《奏上时务书》),程颢所说“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可谓预卜了北宋的灭亡。
    因熙宁变法引发的党争“致中原之祸”,所以吕中颇为警切地评论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对宋朝治乱得失的影响:“自范文正天章阁一疏不尽行,所以激而为熙宁之急政。吾观范文正之于庆历,亦犹王安石之于熙宁也。……呜呼!使庆历之法尽行,则熙丰、元祐之法不变;使仲淹之言得用,则安石之口可塞。今仲淹之志不尽行于庆历,安石之学乃尽用于熙丰。神宗锐然有志,不遇范仲淹而遇王安石。世道升降之会,治体得失之几,于是乎决矣。”(《宋大事记讲义》卷一[⑧])也正是由此考虑,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宋大事记讲义》卷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