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禽兽本性无异,人与草木瓦石本体共同。不过,草木瓦石因无生命,在这一期宇宙中,其良知当无显发的可能;禽兽有生命但肌体粗陋,良知显发程度有限,升不上来。就本体本性而言,它们的良知就象一个没有机会取用的存折,其巨额财富属于“原则上、理论上的存在”。故也可以说,只有人类才有良知。 王阳明又说: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这显然是从本性、本体的层面论良知的。孟子良知和王阳明的良知相通,有很多共同点,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当然不是境界问题,而是定义不同。从孟子“形色即天性”、“尽性即知天”、“上下与天地同流”等言可知,对于万物一体之真理,孟子与王阳明一样都是证悟到了的。 王阳明的良知,相当于孟子的“性”和“天”和《中庸》的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明言“诚“为天道,便是本体。 人人习性不同如同其面,本性则相同相通人人平等,士农工商,良知无异,士农工商都可以成德成圣。他说: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又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因此,王阳明提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这是阳明先生晚年在越城时写的《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其一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其二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其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其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这些诗,都是对良知奥秘的体认和揭示。 参同cān tónɡ1.验证合同。《韩非子·主道》:“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后汉书·襄楷传》:“其文易晓,参同经典。” 良知学,大学问也。《大学问》是王学要典。大学指大人之学。我把她理解为大的学问,虽非原义,自有道理。盖《大学问》圣经讲的,确实是人世间最大的学问。王阳明《大学问》一开头就指出: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儒家圣贤,对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万物一体之理,是必须悟入的。证悟了这个道理,自然能够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里的大人,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圣人,不以位论。 而悟入了天地万物一体的奥义,理所当然地能够亲亲仁民爱物,拥有民胞物与、己饥己溺的情怀,理所当然地具备无疆大爱,仁心勃勃不容已。仁者爱人,是基于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的仁爱,与其它学派宗派最大的不同在此。 “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就是小人。陆象山云:“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按照这个标题,别说士人,便是君子,也未必是大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