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亚利(1952-),男,山东牟平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教授。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校刊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021 庆历之际宋学的初兴,其倡导者是范仲淹和欧阳修,而胡瑗、孙复、石介、李顜等都是这一思潮中涌现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学者。在政治上,他们主张励精图治,革新除弊,改变宋初以来沉闷、因循、保守的政治局面。在学术上,他们开一代风气。所谓"庆历易学"指庆历前后学坛易学。过去学界对庆历之际的这些学者的易学似未注意,实际上,他们开了宋易系统之先河,在易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这一点做全面的考察。 一、"庆历易学"开宋学重《易》风气之先 庆历之际,易学开始成为显学。这和范仲淹、欧阳修、"宋初三先生"的大力提倡有密切关系。 先看范仲淹。《宋史·范仲淹传》说他:"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但范仲淹没有写过专门的学术著作。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专门讨论《易》有《易义》。《范文正公集·别解》中还有几篇赋,如《乾为金赋》、《易兼三材赋》、《天益谦赋》、《穷神知化赋》等,也是以发挥《周易》思想为主的。以上这些资料,文字都不长,系统性也不强。在这些资料之中,以《易义》一篇为最长,大约四千余字。 再看欧阳修。欧阳修对易学颇有研究,其易学著作,除有名的《易童子问》之外,尚有《易或问三首》、《易或问》、《传易图序》、《明用》、《送王刚序》(一作《刚说》)、《系辞说》、《张令注周易序》等各种。 再看"宋初三先生"。先看孙复。康定元年庚辰(1040)石介有《与祖择之书》,亦专门为孙复求仕而作,其书则云:"先生四十九岁病卧山阿,衣弗充,食弗给,日抱《春秋》、《周易》读诵,探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心。"(卷一五)[1]为什么孙复对《周易》下这么大的功夫呢?石介曾说:"先生尝以为尽孔子之心者,大《易》;尽孔子之用者,《春秋》。是两大经,圣人极笔也,治世之大法也。"(卷一九)[2]孙复指出"心"、"用"这两点,以形容《周易》和《春秋》的重要性,可见孙复治经,已不同于汉儒,他把《易》、《春秋》看成孔子的精神所在。孙复客居泰山讲学整整7年。这期间,他主要从事《周易》和《春秋》的研究和讲学。据石介《泰山书院记》,孙复在泰山书院将其研究《周易》的成果写成《易说》64篇。(卷一九)[2]至于泰山学派另一代表人物石介,也特别注意对《易》的研究和传授。庆历元年辛已(1040)石介居丧徂徕期间,开门聚徒,以《易》讲授诸生,鲁人号曰徂徕先生。(卷二○二)[3]石介作《伯什病君逢遵道送归》赠别诗曰:"朝来何事苦颦眉,一客越吟三子归。河渚徘徊感春草,山斋寂寞背斜晖。知心古道谁相得,洒泪东风自觉非。早到茅庐慰孤谈,《易》爻重待共参微"。(卷四)[4]此时连续几年投闲居家,师友孙复又在左近,可时时相磋,正好可以对《周易》从事系统的研究。上诗底联即是石介这一时期生活的概括说明。另外,《徂徕集》卷四《苏唐询秀才晚学于予告归以四韵勉之》颔联"道传诸子后,《易》得数爻深",亦可为证。据《徂徕集》卷四《士廷评相会梓州》,早在郓州观察推官任上,石介便同士建中一起注过《周易》。据《宋史·艺文志》著录,石介著有《易口义》10卷(已佚)。《遂初堂书目》作《石介口义》,不标卷数;《直斋书录解题》作《周易解义》。据《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著录,石介还著有《易解》5卷,已佚。从以上材料可以得知,石介的经学研究以易学为主。据说,泰山书院教学以儒家经典《易》、《春秋》为主,以孙复《易说》64篇、石介《易传口义》为必修教材。泰山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姜潜辞职后在徂徕山建《读易堂》,讲学授徒,名声很大。"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也十分重视《易》学的研究,可以说在他的学术中占据了首要的地位。当他初入太学时,京都士子对他不以为然,他就是通过登堂讲《易》而使诸子"大服"的。胡瑗的易学思想主要保存在其弟子倪天隐记述的《周易口义》一书中。 最后,李顜也非常重视《易》的研究,著有《易论》1卷、《删定易图序论》6卷。 可见,庆历之际,易学成为显学,此后借《易》立言形成风气。宋代经学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先看濂学。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他的易学思想对以后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再看象数学。邵雍一生的工作主要是解说《周易》的原理,他的哲学体系,同周敦颐一样,是以其易学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其学从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之解释,参以道教思想,建立起一个囊括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图式和学说体系,称之为"先天象数学"。再看关学。张载之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在哲学方面,他首推《周易》,代表作《正蒙》就是在《易传》基础上写成的,其中表述了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思想。再看荆公新学。王安石著有《易义》,亦是新学要著,曾通行于科举考场之上,为青年学子所宗。后被程颐规定为其学生必读的解《易》(另两部为王弼、胡瑗的作品)著作之一。再看洛学。二程重视《周易》,程颐著有《易传》。再看涑水学,司马光对《易》有涉及。再看蜀学。欧阳修在《苏洵墓志铭》中言,苏洵"晚年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汨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卷三四)[3]苏轼哲学方面的代表作是《东坡易传》,它实际上是三苏父子的共同作品,其中苏轼写得最多。最后看闽学。朱熹易著很多,主要有《周易本义》12卷和《易学启蒙》3卷,另有《卦考误》1卷,《朱文公易说》23卷。《太极图说解》和《通书解》是朱熹解释周敦颐易学哲学的书。《朱子语类》140卷,其中卷六五至卷七七是朱氏平时说《易》言论的汇集。朱熹继程颐之后,通过对《周易》经传的解释,阐发了理学派的哲学体系,成为以后几个世纪官方哲学的代表。据《宋史·艺文志》著录,宋儒治经,以《春秋》为最,举凡著作241部,计2799卷,《周易》次之,举凡著作230部,计1740卷。《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共著录158部,1757卷,宋儒之作,即占56部,605卷,无论部数、卷数都占三分之一。而范仲淹《易义》、李顜《易论》、欧阳修《易童子问》等,非单行之本者,尚不在内。宋人著述,不能尽载于《宋史·艺文志》,但考之史传,证之典籍,谓宋儒《春秋》学及《易》学最为发达,决非夸大无根之词。宋代思想家借《易》以立言,蔚成风气。宋代哲学五大流派即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都同易学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很明显,如上所言,前三个流派都是以易学哲学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朝的心学派同样研究《周易》,并借《周易》经传来表达自己的心学体系。功利学派也探讨《周易》的原理。总之,宋代的思想家的思想大都通过注《易》解《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开这种借《易》立言风气之先的是"庆历易学"。当然易学自庆历之际始成为显学绝非偶然,这其中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这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需要构筑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密切相关,也跟后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急剧上升有关。宋儒之所以会这么看重《周易》,正是这种社会需要所致。他们要借《周易》来说"天道"、"人道",探讨"穷理尽性",论述世界和人生的哲理,以维护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现实社会的统治秩序。 二、"庆历易学"开宋易系统解《易》风气之先 何谓宋易系统?宋易系统是具有宋易特点的易学系统。宋易的特点是不追求对《周易》经传的文字训诂,注重因经明道,以探求易理为基本特征。摆脱汉学章句之学,根据自己对儒经的理解,由我注经,阐释义理,是宋易系统的最主要特征。宋易的这个特点把它同汉易、晋易区别开来。宋易系统形成于北宋,一直延续到清初,而"庆历易学"则开这个解《易》风气之先。 解《易》风气的变化大致在宋仁宗庆历(1041-1048)前后出现,当时一批有名的学者纷纷出来批判汉晋易学,如孙复、胡瑗、石介、范仲淹、欧阳修、周尧卿、刘颜、士建中、陈襄、李顜等,而孙复首当其冲。孙复对汉晋传注之学的不满、怀疑乃至否定、批判的思想,早在庆历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迁判国子监之职,这是一个主管当时国家教育的职位。孙复知道后感到十分兴奋,他立即给范仲淹写了一封长信,非常明确地表达自己对传统章句注疏的不满。他指出,儒家学说在三代,在孔子那里是完美无缺的,从七十子之徒起,这种完美性就开始暗淡了下去,而"秦火"更使儒学的精髓大量散失。汉魏而下,出现许多儒家的注解,这些注解把六经的本旨全搞乱了。至于再往后的疏义之学,就更无所发明,仅仅是拾摭那些注解的牙慧而已。在这封信中,孙复对《易》、《春秋》、《诗》、《书》的诸家大加非议: 国家以王弼、韩康伯之《易》,左氏、公羊、谷梁、杜预、何休、范宁之《春秋》,毛苌、郑康成之《诗》,孔安国之《尚书》,镂版藏于太学,颁于天下。又每岁礼闱设科取士,执为准的。多士较艺之际,一有违戾于注说者,即皆驳放而斥逐之。复至愚至暗之人,不知国家以王、韩、左氏、公羊、谷粱、杜、何、范、毛、郑、孔数子之说咸能尽于圣人之经耶?又不知国家以古今诸儒服道穷经者皆不能出于数子之说耶?若以数子之说咸能尽于圣人之经,则数子之说不能尽于圣人之经者多矣;若以古今诸儒服道穷经者皆不能出于数子之说则古今诸儒服道穷经者可出于数子之说者亦深矣。噫!专注王弼、韩康伯之说而求之于《大易》,吾未见其能尽于《大易》者也;专守左氏、公羊、谷梁、杜预、何休、范宁之说而求之于《春秋》,吾未见其能尽于《春秋》者也;专守毛苌、郑康成之说而求之于《诗》,吾未见其能尽于《诗》者也;专守孔安国之说而求于《书》,吾未见其能尽于《书》者也。彼数子之说,既不能尽于圣人之经,而可藏于太学,行之天下哉?又后之作疏者,无所发明,但踵于旧之注说而已。(卷二)[4] 通过以上全面的否定,孙复还进一步提出要广诏天下鸿儒硕老重注六经。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六经廓公如揭明于上,而学者庶乎得其门而入"。[4]孙复《易学》64篇早已失传,对其易学思想我们不得而知,但对其解《易》的特点可以从别人的描述中得知一二。欧阳修在《孙明复先生墓志铭》中说:"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卷三○)[3]这里所谓"不惑传注",即指孙复治经已不拘泥于汉代以来的训诂解经,而是通过经书"考时之盛衰,推见王道之治乱",寻求圣贤的真精神。欧阳修这里说的是孙复治《春秋》,未提其《易说》,二者恐怕是相去未远。在庆历之际学坛之上,对传注之学不满的虽不乏其人,但像孙复这么早,又这么明白无误地表示自己的批判态度的人,却是独一无二的。孙复的影响颇大,主要表现为舍传求经,凭己意解经,开了治经不重传注章句训诂的风气。 如果说孙复敢于怀疑传注颇为激进的话,那么,欧阳修则进一步敢于疑经,其深刻程度又进了一步。《周易》之《十翼》为孔子所作,这在欧阳修之前无人提出疑问。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孔子世家》)[5]后人一直把《系辞》、《文言》、《说卦》等视为孔子所作的"圣经"。欧阳修不仅对传疏提出许多疑义和责难,对经同样提出了疑义和责难,在《易童子问》卷三,欧阳修明确地指出: 童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曰: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昔之学《易》者,杂取其以资其讲说,而说非一家,是以或同或异,或是或非。其择而不精,至使害经而惑世也。然有附托圣经,其传已久,莫得究其所从来而核其真伪。故虽有明智之士,或贪其杂博之辨,溺其富丽之辞,或以为辨疑是正,君子所慎,是以未始措意于其间。若余者可谓不量力矣,邈然远出诸儒之后,而学无师授之传,其勇于敢为而决于不疑者,以圣人之经尚在,可以质也。(卷七八)[3] 欧阳修在这里明确地主张以说明"天下之至理"、"圣人之中道"和个人之"至思"作为衡量一切真伪和是非的标准。欧阳修早在景祐四年(1037年)他所作的《易或问三首》中已提出《系辞》、《文言》等非孔子作的看法,在《易童子问》中,这个观点论证得更加系统和缜密,他无疑是宋代疑经第一人。 范仲淹在《易义》中提倡"经以明道,文以通理",主张对《周易》的注解和解释,要"随义而发",不必固执拘泥。(卷六)[6]上面提到,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孙复给范仲淹的那封信中提到:"复不佞,游执事(指范仲淹)之墙藩有年矣。执事病注说之乱六经,六经之未明,复亦闻之矣。"此中透出的消息,似乎范仲淹对汉唐以来的笺注疏义都不太满意。范仲淹著有《易义》一文,从中可以窥其治易的路数。《易义》的内容,是十分简约地讲解了《周易》中的《乾》、《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萃》、《升》、《困》、《井》、《革》、《鼎》、《艮》、《渐》、《丰》、《旅》、《巽》、《兑》等27卦。我们看范仲淹如何解《乾》卦: 《乾》上《乾》下,内外中正,圣人之德,位乎天之时也。德内也,位外也。九二,君之德;九五,君之位。成德于其内,充位于其外。圣人之德,居乎诚而不迁,有时舍之义,故曰:"见龙在田"。德昭于中,故曰:"利见大人"。天下文明,君德也。圣人之位,行乎道而不息,有时乘之意,故曰"飞龙在天"。位正于上,故曰:"利见大人"。乃住乎天德,于是乎位矣。或者泥于六位之序,止以五为君。曾不思始画八卦,三阳为《乾》,君之象也,岂俟乎五乎?三阴为《坤》,臣之象也,岂俟乎四乎?《震》为长子,岂重其卦而始见长子乎?明夫乾君之象,既重其卦,则有内外之分。九二居乎内,德也;九五居乎外,位也;余爻则从其进退安危之合而言之,非必自下而上次成之也。如卦言六龙,而九三不言龙而言"君子",盖龙无乘刚之义,则以君子言之,随义而发,非必执六龙之象也。故曰:"《易》无体"。而圣人之言岂凝滞于斯乎![6] 从以上所引范仲淹解《易》的内容,再比照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我们可以发现范仲淹治《易》不重注疏。虽然就方法上而言,范仲淹解《易》仍留有汉唐注疏的痕迹,如"爻位"、"卦德"、"得中"等法,但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到内容上,都已经与传经注疏大不相同,尤其后半部分中所讲的不能"泥于六位之序,止以五为君"的说法,明显是针对注疏而发的。他强调"随义而发",对解《易》风气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泰山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石介对解《易》风气的转变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据史书记载,石介解《易》主义理,不重训诂,对象数之学及王弼之易均有微词,这和孙复态度一致。石介治《易》的特点如他自己在《上范思远书》上所言"道明经术,不由注疏之说"[1]。他常以这一点与孙复、士建中等人相勉励。石介著有两部易学专著都已亡佚,所以对他的易学只能从一些间接材料了解一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石介《周易解义》条下记曰: 所止六十四解,亦无大发明。……今观此《解义》,言王弼注《易》,欲人易见,便相附近,他卦皆然,唯《乾》不同者,欲存旧本而已,更无他说。 据上引材料来看,石介易学似无过人之处,故一般不为学者所重。 胡瑗的主要易学著作有《周易口义》12卷,由倪天隐记录。作为"宋初三先生"之一,他的解《易》著作同样表现出对传统的章句注疏之学的怀疑和否定。如《周易口义》卷一《乾》"初九,潜龙勿用"条下,孔颖达《周易正义》谓:"勿有者,于此时,小人道盛,若其施用,则为小人所害,寡不敌众,弱不胜强,祸患斯及,故戒勿施用。"胡瑗驳之曰: 大非圣人之旨!夫圣人才无所不能,智无所不周,怀道德,持仁义,以革天下弊举陋典,新污俗,矫曲为直,表邪为正,若惧其害而勿施用,则是天下常乱而不可得治也。(卷一)[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