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敦颐开显宋明道学之源头活水,世人对其研究甚多,却鲜有就其性别思想进行研究者。本文通过对《太极图说》和《通书》两书的分析概括其性别思想为:阴阳交感,化生万物;阳健阴顺,阳尊阴年;阴阳理而后和。显然,孔子以来的前儒家性别意识是周敦颐性别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时这些思想也对后世宋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性别意识 被尊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开显宋明道学之活水源头,其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构建儒学之形上本体,并以阴阳五行之理贯之天人,首发宋儒心性义理学之端。世人对其研究甚多,但极少有人涉及到他的性别思想。而实际上,他的两本主要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意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其两本著作来探讨其性别思想如何上承前儒,并具有自己的理论特征以及周敦颐的性别思想对后世宋儒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阴阳交感,化生万物 《宋史·周敦颐传》中言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显然,《太极图说》探究的是宇宙的本源及万物与人的生成过程。其宇宙生成图式可用“太极——阴阳——五行——万物”来表示。从中可看出他所推测的宇宙生成是由最原始的“无极而太极”开始的,“无极而太极”是混沌而无形无限的原始物质,也是万物存有的最终根源。天地的本源是太极,而太极乃是无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根本,分化出阴阳二气。二气的交互作用就生出五行,五行相互配合而形成四时与天地万物。由此可看出,在这一图说中,上溯宇宙本源,下极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整个宇宙变化过程被包含在其中。同时,在此过程中,离不开阴阳的交互感通作用,“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在这里乾与坤,阴与阳是作为对等的词而提出,孤阴,孤阳或阳与阳,阴与阴都是不能化生万物。即从宇宙生成论的高度和意义上谈阴阳因相互差异而相互需要,相互补充,即阴阳的相交相生,相生相济。 同时在《通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周敦颐不少这方面的思想。如在《训化第十一》中有“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成,义也。”《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中引用《易经》中的“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 周敦颐的许多思想都是基于《周易》而阐发的,其对易学的贡献在于将宇宙论和价值形上学予以通贯融合。《太极图说》就是把易经和道家的学说相配合,并吸收儒家及汉代“五行”说、“德合天地”说。对周敦颐的这种强调阴阳的交互感通,阴阳的相生相济的性别意识特征同样无疑是受到《周易》及中国传统思想中性别意识的深刻影响。 《易经》中很注重阴阳爻有无交感呼应,有则吉通,无则悔吝。《成》卦中指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泰》卦中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睽》卦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用,大矣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正因为有对立才有协调统一的可能性。老子更是贵柔崇阴,在《老子》一书中直接提到阴阳仅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句。这强调的是万物以阴柔为根本,阴阳同时存在,两者互相影响可达到中和。董仲舒说:“天地之阴阳当男女,人之男女当阴阳……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已经把男女关系理解为相反应合关系,正是由于男女两性根本性的差异才存在相互感应,才有变化和生成的可能性。“阳遇阴则通,遇阳则阻。” 二、阳健阴顺,阳尊阴卑 透过周敦颐的两本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我们还可以看出其性别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阳健阴顺,阳尊阴卑。在《太极图说》中他将性别不平等思想上升到宇宙论的高度。首先将男子与天(乾)相联结,女子与地(坤)相联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朱熹解义日“乾男坤女,以气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在这里“太极”是形而上之道也,属道之体;“阴阳”是形而下之器也,属道之用也。应用到人际间则“男”、“父”对应的是“阳”,阳则刚健,这是为父之道;“女”、“母”对应的是“阴”,阴则柔顺,这则是为母之道。周敦颐最后在《太极图说》中继续指出“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朱熹解释为“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物之终也。”在天地之间,所有的纲纪造化流行都涵盖其内。 阴阳,乾坤这显然是受到《周易》以及儒家对阴阳等级秩序的强调这一性别意识特征的影响。《周易》是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性别意识之源。《庄子·天下篇》一言以蔽之:“《易》以道阴阳。”《易经》体系由64卦384爻构成。除乾坤二卦外每一卦构架的基础是一与——两个符号,即阳爻和阴爻。相传伏羲画八卦符号,一与——可能表示男女两性区别。有学者指出,这两个符号是《周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原初、单一的“性别”等级符号。一与一重叠组合而成卦,每一卦中6爻的数学排列组合表征着阴爻与阳爻的特定内在关系。阴与阳的协调是易卦成为统一体的基础。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乾坤者,阴阳之本始,万物之祖宗,故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始终万物,故以《坎》、《离》为上篇之终也。”下经34卦从咸恒开始到既济未济结束。成为交感,可喻为男女婚配交感;恒为恒久,可喻为男女白头到老。根据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自然界的高下秩序推广到社会特别是男女两性尊卑秩序。即以自然界的理想和谐有序证明人类社会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男女的刚柔、动静、强弱、外内决定了双方各自的尊卑、高下、贵贱、主从的社会人事权力关系。《易传》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说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辞上传》)“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坤卦·文言》) 对于《周易》中所强调的阴阳“有序”,阳尊阴卑的一面儒家一直进行了继承并不断地发挥。如孔子和他的门徒及其绵绵不断的再传弟子们将《周易》、《礼记》等典藉的精髓要义进行解读和再阐释,并赋予符合当时要求的新性别意义。孔子与女子对话不多,谈论女子的话语亦不多,唯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句千古流传。孟子指出“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介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介,无违夫子!’以顺为政者。妾妇之道也。”班昭《女诫,敬顺第三》指出“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宋代的新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历代儒家及周敦颐的这些性别思想,同时更有不少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宋代儒家对女性贬抑以及对女性系列规范的强化和体系化,女性的地位更为下降。如周敦颐的弟子程颐有不少关于性别不平等的论述。程颐将他的性别差异思想溶入对《易》的解释。对卦象“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他解释为“阳居五,在外也;阴居二,处内也;男女各得其正位也。尊卑内外之道,正合天地阴阳之大义也。”他对男女之别进行了如下表述:“夫以顺从为恒者,妇人之道,在妇人则为贞,故吉;若丈夫而以顺从于人为恒,则失其刚阳之正,乃凶也。”“阳上阴下,得尊卑之正。男女各得其正,亦得位也。”司马光在其家训中继续对这方面的思想作形而上的论证,他在《家范·训子孙》中:“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有圆缺。阳唱而生物,阴和而成物。故妇人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也。”朱熹在《近思录》卷12中重申性别之间的区别和不平等:“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妇有倡随之理,此常理也。若循情肆欲惟说是动,男牵欲而失其刚,妇狃说而忘其顺,则凶,而无所利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