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有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老子提出了“虚极”、“静笃”的概念。虚极、守静笃,是将身心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这是修行中的一种内觉状态,非修行的人很难理解这句话。修道者在修行中,内觉全身心融入太虚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之境,并非茫然一片,一点真我静守着湛然的纯一,这就是“守静笃。” “虚极”、“静笃”,是认识“道”的基本条件,把所有修炼自我的方法、境界和层次,都说透了。心不静,就会有情绪变化,失去圆通的心,就不能容纳他人。一个人只有守静,才能豁达,才能接纳、包容他人。这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种恰到好处的处世策略。 老子认为遇事讲规律,认清事物的内在本质,摸清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做事,就能长久,就会终身没有危险。 智伯要求魏宣子将自己的领地划出一部分给他,遭到魏宣子的拒绝。魏宣子的部下任章说:“是何原因使你拒绝划地给智伯。”魏宣子说:“无缘无故要求我把自己的领地拱手让出,我不能给他。”任章说:“凭白无故要别人的领地,这种做法一定使其他家感到恐惧。他这种无法满足的贪欲,一定使天下人感到害怕。君今日将自己的一部分领地送给智伯,智伯必然认为谁都不敢抗拒自己,从而产生骄傲情绪并轻视其他家。其他家因害怕智伯有朝一日也会侵吞自己的领地,必然要联合起来。用各家之军共同对付轻敌傲慢之国,那么智伯也就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周书》上曾有这样的话:‘如果希望消灭自己的敌人,不妨暂且去帮助他;如果希望从敌人那里取得好处,不妨暂且先给敌人一些好处。’由此看来,君不如割地给他,这样就可以使智伯产生骄傲的心理。君又为何放弃用天下之兵来消灭智伯之法,而单独使我们作智伯进攻的靶子呢!”魏宣子说:“你说得十分有理。”随后就把自己领地中的一个超过万户的城邑划给了智伯。智伯十分高兴,继而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就派兵围攻赵襄子的晋阳城。这时候,韩两家、魏两家从外面进攻,赵襄子从里向外进攻,智伯终于自取灭亡。 欧玛尔是英国历史上惟一留名至今的剑手。他有一个与他势均力敌的敌手,彼此斗了三十年还不分胜负。在一次决斗中,敌手从马上摔下来,欧玛尔持剑跳到他身上,一秒钟内就可以杀死他。 但敌手这时做了一件事——向他脸上吐了一口唾沫。欧玛尔停住了,对敌手说:“咱们明天再打。”敌手糊涂了。 欧玛尔说:“三十年来我一直在修炼自己,让自己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所以我才能常胜不败。刚才你吐我的瞬间我动了怒气,这时杀死你,我就再也找不到胜利的感觉了。所以,我们只能明天重新开始。”但这场争斗永远也不会开始了,因为那个敌手从此成了他的学生,他也想学会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