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 资料图 提要:在中国经学史上,朱熹是第一个相对集中地谈论过阅读和诠释的方法论的学者。"理"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本体论概念,也是其经典诠释的形上依据。本文原义、作者原意与读者所悟之意是理解过程中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理解的目标就是这三种意义的整体圆融和谐之"理"。语言解释与心法理解是其诠释的基本方法。朱熹所代表的这种诠释传统,对于我们构建中国现代的诠释理论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朱熹 经典 诠释 作者:潘德荣,1951年生,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近年来,学术界已开始注意中国诠释学的构建问题。有论者认为,中国特色的诠释学就是训诂学。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在于忽略了"诠释"与"诠释学"的区别。训诂乃是对文字本文的具体解释,在严格的意义上,甚至很难称为"训诂学"。 在西方,中世纪注释经典的方法已是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即便如此,这种解释体系也只被称为"注经学"(l’exegese),而不是"诠释学"(Hermeneutik)。现代西方哲学中使用的Hermeneutik或Hermeneutics 一词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研究理解与解释的一般方法及其本体论根据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解释或解释的方法。准此,我们即便承认中国?quot;训诂学",也不能将之视同"诠释学"。如果必要的话,我们现在应当"创建中国诠释学"。 在中国解经史上,学者们一向注重的是对经典的具体解释,而很少对解释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朱熹是第一个相对集中地谈论过阅读和解释的方法论的学者,他的诠释思想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朱熹诠释思想的梳理,昭示中国诠释传统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论上的某些根本特征,也是沿着"创建中国诠释学" 研究方向所展开的一种新的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