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朱熹的易学解释学(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周易研究 佚名 参加讨论
‍《周易》从汉代开始,被列为五经之首,并为历代学者所垂重。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周易》进行了研究、解释。通过种种解释,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即易学。有的研究者,在理解与解释《周易》过程中,有较成熟的解释意识,提出了独特的理解、解释《周易》的理论与方法,可谓之易学解释学。对此进行揭示,不仅会给哲学史、经学史、文化史等增添异彩,而且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促使人们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也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只对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易学解释学作一探讨。
    ‍‍一、解《易》须经历许多事变
    ‍朱熹对四书、五经的研究用力最勤,一生心血凝聚于儒家经典注释中。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他对四书五经理解的难易程度有个总的看法。他认为:“上古之书莫尊于《易》,中古后书莫大于《春秋》,然此两书皆未易看。”[①]“《春秋》《易》都是极难看的文字。”它们“不如《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一句便是一句,一件事便是一件事。”也“不若《大学》《中庸》有个准则,读着便令人识蹊径。《诗》又能兴起人意思,皆易看。”《易》与《春秋》相比较,《易》比《春秋》难理解。《春秋》“一年事自是一年事。且看礼乐征伐是自天子出?是自诸侯出?是自大夫出?”而“《易》自是别是一个道理”,“它是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的事理,只一两字便是一个道理。”而且“《易》中说理,是预告说下未曾有的事”,“只是空说个道理,只就此理会,能见得如何”?“故乍看甚难”。“《易》是个极难理会的物事,非他书之比。”这里关于《诗》、《书》、《春秋》、《大学》、《中庸》等书的论述,说明这些经典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或描写,能使读者产生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或是讲出具体的人的行为准则,使读者能够把握遵循,所以读起来容易理解。关于《周易》的论述,体现出《周易》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以他们的建构方式进行的。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他们对世界的反映是从他们已有的图式出发,即是从社会化了的思维运行方式出发的。这种图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内在的必然性,就是朱熹所说的“事理”。而且他们又根据这一“事理”,把零乱的感性信息构建成有序的结构,并用一些信息来推断未来,即朱熹所谓“预先说下未曾有的事”。朱熹在此不自觉地揭示出《周易》作者对客观事物反映具有超前性。
    ‍这种超前的反映形式是抽象的“空说个道理”,因此“《周易》是个极难理会的物事”。要理解它,读它之前,“须是经历天下许多事变,读《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审端正。”这是说,研究理解《周易》中的义理,必须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参与许多事变,只有如此,对其中包含的事理才能领会得深刻。如果“不曾经历得许多事过,都自揍他道理不着。若便去看,也卒未得他受用。”朱熹认识到对《周易》的理解意识所依赖的是经验或体验,一个人越是能够体验更多的“事过”,他越是能更多地从他对《周易》的理解中释放出历史经验的生气,从而便能更有效地应用《周易》。
    ‍“涉世未广”不能理解《周易》,“见理未尽”也不能理解《周易》,“须先读他书理会得义理了,方有个入路,见其精密处。”“须是已知义理者,得此便可磨砻入细。”即是说,理解《周易》不能从某种精神空白状态中开始,它必须是在历史积累、知识积累、文化积累基础上进行的,即要有某些已知的东西为基础。具体来说,就是在开始理解《周易》之前,先要具有义理方面的知识,以此作为推知《周易》的起点或参照系,这也是对《周易》理解开始发生、并能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只是以纯粹主体的身份去理解《周易》,那种理解是不可能进行的。
    ‍上述所“经历”的“事变”,所“知”的“义理”,都是解释者这一主体所熟悉和理解的东西,是主体进行理解《周易》以前已理解的精神储备,也是必须首先具有的一种理解,即先行理解。在朱熹看来,只有在这种已有的理解状态下开始理解《周易》,才能“磨砻入细”,“见其精密处”,并能由此扩展开来,形成与先前的理解有所不同的理解。如“伊川解经,是据他一时所见道理恁地说。”[②]其“发明道理,大义极精”[③],并能“推说得无穷”[④]。朱熹意识到,已有的经验、知识、理论,能使主体在对《周易》的理解上有一种认识上的开放性或开拓能力,这种开放性又是一个无穷的理解、推理过程。
    ‍对《周易》的理解、认识结果要由主体作出表达,用文字对《周易》作出书面解释就是一种认识结果的表达方式。不同解释者,由于认识水平、文化程度、语言技巧、文字表达能力等等不同,所作出的解释,在准确程度、深刻程度、清晰程度等方面也就不同。朱熹也认识到了参与认识活动的意识因素对理解、认识结果表达的影响。他说:“东坡解《易,大体最不好。然他却会作文,识句法,解文释义,必有长处。”[⑤]又说:“常观解《易》的,惟是东坡会做文字了,都揍着他语脉。如‘涣其群,元吉’。诸家皆云涣散了,却成群,都不成语句。唯东坡说道,涣散他小小群,聚合成一大群,如此方成文理。”[⑥]这意味着要对《周易》作出准确、深刻、清晰的解释,解释者必须预先获得经验知识、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等等。
    ‍朱熹把经历许多事变,掌握义理等方面的知识视为解释《周易》首先必备的条件,其思想内涵是深刻的。它不仅表明了主体特有的生理的、神经的、经验的、知识的、社会历史的、实践的方式等决定着《周易》这一自在客体向观念客体分化的程度、角度、广度、深度及其在信息加工、理论建构、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表现,而且指出了《周易》只是空说道理,对它不能从具体现象中、经验中直接理解、认识。这实际是说,要把握它,必须通过人的概念的中介关系、观念化的过程。也就是要求解释者形成高层次的思维结构,去能动地反映它。这种能动的反映,一方面,解释者要以《周易》为对象,并受制于《周易》,即对《周易》不能主观地任意解释,必须遵循创作《周易》的人,即朱熹所谓圣人的本来意向;另一方面,解释者要改变《周易》,对它作出创造性的解释,使它服从解释者的需要。朱熹这方面具体思想将在本文第四部分详细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