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本章从反面讲“不循天道”做法的下场都是不好的。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盈室,贵富而骄,最后都会遗咎,都会导致灾难。功业完成了就要急流勇退,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事物不可走向极端,如果贪婪,积累太多,反而让人为金钱所束缚。如果刀剑太锋利,反而不能长久保全。金玉满堂,可是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谁能永久地守藏得住。富贵而又骄奢的话,就会带来灾祸。这样的道理较容易理解。 为了远离灾祸,人活着世上不可追求太多。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此点颇与儒家相似,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凡事不可走向极端。老子认为功业完成了就要勇于退出,这是圣人保全自己的方法,所谓“兔死弓藏”。完成了功业,切不可居功,不居功反而能保全自己,如果居功反倒容易招来灾祸。“功遂身退”就是所谓的“天之道”。成功而不居功自傲,要甘于身退,这样才不会因功得咎。古代有许多立有大功的人如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结局往往不好。“功高震主”,自以为立有大功,就忘乎所以,必然要受到君主的防范和小人的攻击,有不少人因此死于非命,不是死在敌人的屠刀下,而是死在自己人手里。当然也有识时务者,立完大功就退避三舍,请求退休或担任闲职,绝对不敢居功自傲,只是想保全自己而已。也只能如此,才能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否则屠刀杀来,不但身首异处,连一世英名往往也都一刀抹杀了。历史上我很喜欢的一个典故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那些立有大功、握有兵权的将领们帮宋太祖打下来江山的时候,自以为有功,不知退让放权。面对这种情况,赵匡胤蛮有水平,不像后来朱元璋那样残忍,而是邀请这帮将领们来喝酒,诉说自己整夜睡不着觉的苦恼,给了武将们很明显的暗示,于是乎这些将领们纷纷辞去职务,交回兵权,回家养老。赵匡胤当然一口答应,赐予他们大量的金银财宝,用很文明的方式解决武将们不遵循“天之道”的问题,既使武将们保留了性命,也给自己留下了好名声。从这点看,宋太祖倒是个开明的君主。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功遂身退”的重要性,是种双赢的策略,而朱元璋的“火烧独角楼”却是双输的策略。 “功遂身退”意思还是要功遂,事物要成功,不可半途而废。如果不成功而身退,并不符合天道,所以对一件该做的事,还是必须要努力去做,并且要做成功。只是成功之后要记得身退,并不是说事情可以不要做成功,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就像爬山,爬到山顶,该下来就要下来,老在山顶呆着必然危险,爬得高跌得重,随时可能掉下来,这时自己要主动下来,不要被人赶下来或丢下来。爬到半山腰,尚未成功,还是要勉励自己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当然做到什么才算成功,那也是需要因时因地而定的,这就需要智慧的定夺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