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老子》我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一元一 佚名 参加讨论

    老子主张圣人治国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说白了就是让老百姓无知无欲,使那些有智识的人也不敢出来生事,天下就可以治理太平了。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主张社会应当“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从而使老百姓“不争”、“不为盗”、“不乱”。压根儿就是实行愚民政策。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一样,自有其发展规律,老子的主张是很难做到的。
    老子主张圣人治国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说白了就是让老百姓无知无欲,使那些有智识的人也不敢出来生事,天下就可以治理太平了。莫非老子让人类抛弃思维能力,重新回到动物世界,殊不知动物世界也并非太平,老子的这种想法是很难实现的。这会不会是老子的愤世嫉俗之言呢?是不是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太动乱,面对百姓生灵涂炭,却无能为力,老子想不如重新洗牌,从头再来呢。二次大战时核武器已经试用,若人类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当战争打得白热化的时候,核武器恐怕要派上大用场。一旦核武器成为主角,那么世界从新回到蛮荒,绝非不可能。与其那样,也许我们也会像老子一样,想让治国者主动退回到蛮荒时代,重新发展。但只是我们的想当然,真正的治国者会听从这样的建议吗?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章讲的是对“道”的形容。老子讲“道”虽然虚不见形,但却没有穷尽。从“横”的角度看,“道”无限广博,适用极广,没有边际。从“纵”的角度看,“道”无穷无尽,不知从何而来。
    “道”呢,“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道”好像是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上帝)的祖先。要注意“似”“象”两字,都不作肯定义,可以理解为“道”并非是万物的祖宗、天帝的祖先。“道”只是与万物的祖宗、天帝的祖先一样的是难以捉摸的。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谁之子”,不知道“道”是谁的后代。“道”作为规律能够调整万物却不能直接创造万物,并非是神也不是上帝。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个“其”指的是“道”还是“世间万物”?有人认为“其”指的是“道”自身,我的理解是“其”不是“道”而是“世间万物”。这几句话说明“道”的作用很大,能够消磨万物的锋锐,又能消除万物的纷扰,调和万物的光辉,混同万物于尘垢。总而言之,“道”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什么是“刍狗”?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之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后就把它扔掉或是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老子认为“天地”和“圣人”是不仁爱的,他们都视世间万物和百姓为用草扎成的“刍狗”,这个观点很有趣。在我们的观念中,遇到天灾,往往会祈求上天保佑,天下大乱,人祸发生,也希望有圣人出来安定天下,那么“天地”“圣人”有能力来帮助人类去灾去祸,当然应是仁爱的。而老子却说“天地”“圣人”是不仁爱的,细想起来老子的观点很有道理。天地之间有万物的存在。天地虽然给了万物的生存环境,但天地自身本是无心,无所谓爱与不爱,所以世间万物的生死存亡,任其自生自灭。而圣人(老子所说的圣人也许是掌握“道”的人吧)也来学习天地的这种精神,无心来爱民,任其自作自息。在我们的印象中,圣人应该是救万民于水火的人物,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才配得上圣人的称号。孔子所说的圣人都是大仁大爱之人,为什么老子所认为的圣人并不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而只是一些无心肝之人?是不是老子认为世间万事和老百姓不值一提?还是认为仁爱之心不好?当然仁爱的提倡,反面也说明世间仁爱的稀缺。老子是不是认为仁爱无法改变百姓的命运,百姓的命运命中注定,自有“道”来安排,无需去操心?“圣人”一句中说明圣人与当时的统治者(常自命为圣人)其实是不仁的,只是打着“仁”的旗号而已。
    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如“风箱“,其中空虚而不穷尽,鼓动起来风就会生得更多。“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增广见识“多闻”会加速困穷,不如保持内心的空虚。老子是不是在宣扬“知识无用论”“知识有害论”?学的知识多了,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头脑灵活了,是不是还不如那些头脑简单的人呢?让人很难苟同。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当然有人学得多了,患神经衰弱的机率或许要多些吧。坐井观天就能保持内心的虚静吗?当今社会,信息的广泛传递成为可能,互联网上大量信息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现代人心灵的安静很难得,一般都很浮躁。世俗之中,很少有人追求内心的完美,但并不是没有。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我认为这讲的是人的心态问题。心态与智识有关系,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关系。一般来说,智识低的人心态可能会很好,智识高的人也有可能心态不好。有人曾做过“幸福度”调查,结果是有钱并不代表幸福。有钱人也有压力,可能会比较注重人身安全的问题,而我们普通人这方面的担心比较少,外出不用带保镖,当然也没钱请保镖。见识广了,见的世面多了,心里难免不平衡,为什么有的人那么有钱?为什么有的人那么博学多才?我也要做像他们那样的人!于是乎,拼命挣钱,拼命学知识,想要出人头地,结果是心态浮躁,心急火旺,长久下来,钱没挣到,身体倒搞垮了。人要正确认识自己,人与人是不同的。不能要求人人都做比尔·盖茨或是李嘉诚,也不能人人都去做爱因斯坦或牛顿。我们要保持心态的良好,要抱有一颗平常心,要有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即不能过高估计自己,也不可自暴自弃,该挣钱还是要挣钱,该学知识还是要学,只是不要树立太高的目标,那样会太累,会加速自己的死亡。蛇可以吃掉青蛙,这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但蛇非要吞象那就沦为笑柄了。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然,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认识自我,要平衡好自己的心态。圣人有时并不能救万民于水火,面对这种情况,圣人是否要内疚、惭愧、自残呢,那样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圣人能做的只有顺应自然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