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家·筑造·思:“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三)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章句》,第3页)[5]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同上,第2页)所谓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是持守那“过”与“不及”之“两端”,即是统摄那阴与阳之变化的“中”(“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周易本义》,第58页)[5]。“中”即“道”,持守“中”, 即持守“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第14页)[5]  
    此十六字乃“尧之所以授舜”(朱熹《中庸章句·序》,第1页)[5],“舜之所以授禹”(同上),“丁宁 告戒”(同上),“圣圣相承”之道统心法。圣人们只要通过“执中”、“用中”便能实现对“道”的持守, 从而持守天地之“极”。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执中”、“用中”,进而达到对“道”的持守的呢?其实, 欲实现“执中”、“用中”,则惟有“精一”(朱熹《中庸章句·序》,第1页)[5]。所谓“精一”,便是“精 审”(《朱子语类》卷78,第2014页))[7]、“专一”(同上)。朱熹谓:‘明善’,是惟精也;‘诚之’, 便是惟一也。大学致知、格物,非惟精不可能;诚意,则惟一矣。”(同上)所谓“精一”,就是“诚”。 只要实现“诚”,人便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便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便能持守“天之道”。 平常人由于“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朱熹《中庸章句·集注》,第10—11页)[5]。如果未能 “精一”,便未能“诚”,未能“诚”,便未能“执中”,便未能“用中”(《朱子语类》卷63,第1530页)[7]。未能“执中”、“用中”,便未能持守夫子“一以贯之”之道,亦即未能持守“仁”——“极”。 
    孔子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章句》,第9页)[5]此之“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朱熹《中庸章句·集注》,第9页)[5]。“唯天下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章句》,第16页)[5]。“诚”,乃“天下之达道”“天下之达德”之“所以行之者”。“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同上,第10页)。朱熹谓: “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中庸章句·集注》,第10页)[5]。王阳明亦谓:“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传习录下》,第97页)[8] 
    为此,平常人欲实现对“天下之达道”、“ 天下之达德”——“仁”的把握必得通过“择善”并“固执之”,即所谓的“诚之”。“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朱熹《中庸章句·集注》,第10页)。“诚”为本然功夫,“诚之”为格致功夫。由“诚之”至于“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章句》,第11页)[5]。若能实现与“天地参”,便能“赞天地之化育”,实现对“人之性”、“物之性”的通达,从而实现对“道”的持守,进而持守那“仁”,持守那天地之“极”。 
    五、结 语       家,就是人得以存在的处所。所谓开天辟地,就是人为自己筑造得以存在的处所(家)。对于如何筑造自己的处所(家),则是每个人都悉心关注的事情。为“乾坤”“立极”,就是人为自己开辟天地、筑造世界、筑造处所(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确立以“仁”为天地之所以为天地的根本。人必须以“仁”作为支柱,才能撑起天地,为自己筑造世界、筑造处所(家)。对于如何才能持守“仁”,持守这天地之“极”,则只有通过“精一”,即由“诚”而达到“执中”、“用中”,即把握“道”,实现对“原于性命之正”的“道心”的持守,进而实现持守“仁”,实现天地之“极”牢固地树立。  
    ————————————  
    参考文献:  
    [1]杨青、叶昌序、全球选注:《朱熹诗词选注》[Z],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3]张宗祥辑录,曹锦炎点校:《王安石<字说>辑》[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屈原、宋玉:《楚辞》[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宋元人注:《四书五经》[C],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版。  
    [6]荀况:《荀子》[M],珠海出版社,2006年版。  
    [7]黎靖德编:《朱子语类》[Z],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8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9]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本文原载:安徽省《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