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如果能因循自然的本性,顺应六气的变化,以邀游于无边无际的境域,他还有什么依赖的呢? 这段话讲了第四层人才,也就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终极对象,这类人才其实也是“至人”的高级阶段,是得道者中道行比较高深的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能因循阴阳的本性,顺应六气的变化,以邀游于无边无际的境域。这就是绝对的精神自由,无记挂、无阻碍、无凭借、无束缚,也就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天地”即为阴阳,“六气”即为阴阳所化,中医上讲五运六气,就是寒、暑、燥、湿、风、火。天者乾为阳,地者坤为阴,故天尊而地卑。《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即为得道。而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摆脱世间的一切束缚,包括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等,也是佛家所谓的“四大皆空”、“五蕴皆空”等等。这就需要修行,心无挂碍,自然自由。《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巅倒梦想,究竟涅磐。” 而道家讲求“性命双修”,也就是精神与形体、身与心的兼修。相传南祖张伯瑞真人曾遇一僧人,僧人专修戒定慧自以为得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倾刻即到。二人雅志大发,相与契合,约定同游于扬州观赏琼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神游扬州。张真人到扬州时,僧已先到,真人要求各折琼花一朵为记。结果二神归,僧取不出琼花,而张真人却取出琼花玩耍于手中。僧愧不明意,真人告曰“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者可问见矣”,二人遂为莫逆之交。随后弟子问曰“彼禅师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张祖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攻,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复形影,谓之阴神。”真人常言:“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其认为: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为最上乘。以上是道家的说法,真假且不论。 佛教认为的“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四大”是指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元素:“地、水、风、火”,这和道家认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有雷同之处。“五蕴”是指“色、想、受、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才能实现真正的“逍遥游”。关于五蕴的内容,在下文中再详述。 “空”是佛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名词术语,也常被世人错误的认识与理解。“空”并不是不存在,并非“无”,因为“无”是相对“有”而言;空也不是“虚”,因为“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空”是什么?就我的理解,“空”即是“无常”,“常”是永恒的,不变的意思,“无常”即非固定不变的。一样东西今天是你的,明天就不一定是你的;今天还在,明天就说不定没了。所以叫“空”,劝导人们不要执著于物相。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也非永恒,故世事无常,不要执著于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道的,可道的不是永恒的道。 许多道家修行者在深山老林江河湖海中修行,有些在尘世中修行,他们的修行过程,就是探索和认识世界的过程。随着心灵的升华,功夫的上长,身体的变化,功能的出现,他们对自身对宇宙会有越来越深的认识。他们修行结束后,便进入另外的时空去当他的神仙。也就是说道家修行,是将自身的升华和对宇宙的探索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这是整体的概括的说,不同的道家门派随着修行方法的不同,对自身对宇宙的探索过程及最终结果也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