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连叔听后说:“是呀!瞎子,无法让他欣赏色彩和图案的美观;聋子,无法让他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其实就是指你呀! 肩吾本来是想找个知音,搏取一下连叔的支持和同情,结果没想到却被连叔斯文的骂了一通。通过瞎子和聋子的比喻,暗批肩吾一类人认知有限、少见多怪、思维缰化、境界狭隘,总是以自我立场,或是以自我认知为判断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事物的虚实真伪。比如有一张纸,正面写了个“东”字,背面写了个“西”字,甲站在一边看到“东”字,结果就断然肯定纸上的字是“东”字,而极力否定还有“西”字。在甲看来,自己所见的才是真实的,凡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不是自我认知领域的,都是天方夜潭,是虚幻而不存在的,是不可思议的。这类人往往是现代唯物论者的突出代表。实际上这类人真的是很好笑,难怪连叔要骂人了。我们在前文中述及:“人的眼界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北海之神在听了河伯的感叹后说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茫茫宇宙,浩无边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长,却一样是微乎其微的渺小,我们对宇宙世界的认知也是微不足道的“有限之有限”。所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认知的逐步提高,我们所谓的“科学”常常会出现“今天推翻昨天,明天又推翻今天”的笑话。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认为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均是真理,但至少不要草率和轻易地否定之,因为这不符合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其实庄子举的这个例子,包括后文的很多比喻,实际是教我们看待问题的方法:不要总是以自我的标准和立场看待问题、判断是非,不要太执著于“自我”,有时候换个角度、换个思路、换个胸襟看问题或许更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其实也是在教我们,如何修“至人无已”,也就是教我们如何才能修到“逍遥游”的境界。佛学和道学其实都是智学。禅宗中有则“风动幡动”的著名公案,其实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庄子在前文中论述了什么是“逍遥游”,从这部份开始是细而论述如何才能实现“逍遥游”。佛道本相通。从佛学的角度来讲,证得“五蕴俱空”才能求得解脱。《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若能证得五蕴空相,也即可以实现庄子所谓的“逍遥游”了。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是也。“色蕴”属物质范畴,其余四蕴属精神范畴。“色蕴”,指一切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躯体这“五根”;外色就是指与眼、耳、鼻、舌、身、相对应的色、声、香、味、触“五境”。我们常说的“六根清净”,“六根”者即为眼、耳、鼻、舌、身、意;而“六尘”者即为“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五根属色蘊,“意”根则属识蕴。为什么称为“六尘”?尘者,遮迷本心之物。“色尘”,是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声尘”,是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香尘”,是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味尘”是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触尘”,是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法尘”,是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所以说什么是魔?眼耳鼻舌身意是也,没有六根,也就没有六尘,也就不会染污本心。 其实佛家所说的这些道理和道家的理论是一样的。《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下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所以佛称娑婆世界为“五浊恶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我们常常会被酒色、钱财、权力等等各种各样的诱惑迷惑而不能自拔,实感可悲。 可能很多人会想不明白,眼睛鼻子长着就是派这个用的,如何使之空呢?佛在菩提树下静坐睹明星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只有我们的心回归清净到一心不乱才可见到本有佛性,与佛无二无别。《心经》说“远离巅倒梦想,究竟涅盘”,所以要得道证得解脱,首先要“悟空”。关于“空”的解释,前文已论述,空不是没有,而是无常,故不要拘泥于执著五蕴。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所以要证得解脱,实现“逍遥游”,必须先空五蕴。佛学道学都是一门实证的学说,并不是瞎想瞎编的,修到哪一阶段,哪一级别,都可得到实证。 继续讲受蕴。“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想蕴”是指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指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行蕴”,“行”是行为,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识蕴”,大乘佛教的解说是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即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也就是--“末那识”,是指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即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以上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聪明的人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庄子说“瞎子,无法让他欣赏色彩和图案的美观;聋子,无法让他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意思是不要执著眼睛、鼻子等六根,不要执著于感官认识,要知“色蘊”空相。只有学会悟空,才可得道,才可“逍遥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