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先秦文献中“儒”的刻画与论说(二)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一元一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儒行
    《礼记》儒行篇列举了16种“儒行”,其论述的特点是,论述每一种儒行,都以“儒有……”引导陈述,而以“其××有如此者”作结,以点出这一种儒行的特质。这是以“儒”为题的德行论体系,在先秦思想史上有独特的意义。由于其文甚长,故我们将之分为十六节,……总之,儒行篇列举的儒行,统括了儒者在未出仕、出仕、不仕的状态下的德行。
    近代以来有些学者试图以《说文》的“儒,柔也”来理解早期儒家,而这十六项儒行,从总体上看,没有任何“柔”的特点,相反,和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人格尤为接近。这也可以说明,以柔论儒是基本上错误的。
    《儒行》篇的这些条目,每一条往往包含几种德行,并非单一,所以诸条之间有许多重合之处。但无论如何,这些儒行,也就是孔子以来儒家所主张、所实践的德行。从此篇最后的论述来看,作者还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即这些儒行都可看做“仁”的不同的实践侧面,这种突出仁德的思想,更完整地体现了儒家德行论的核心和重点。
    三、儒辨
    战国时期儒者与各家进行了广泛的辩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和墨家的辩论,“儒墨之争”也是当时最广为人知的学派争论。其在庄子之书,最为显然。
    在战国的儒家和墨家文献里,也都提到儒墨彼此的对立。
    如果说《庄》子中多寓言,而且对儒墨主张的刻画往往是漫画式的简略提及,那幺《墨子》中的儒墨之辩,就要具体的多了。墨子中有关儒家的有儒术、儒士、儒者等概念,广泛涉及了儒墨的辩论。
    最后,我们来看《韩非子》中对儒的评论,在韩非子眼中,儒墨两家有很多相同之处,如俱道尧舜,这是法家所反对的。韩非子批评儒墨皆以尧舜为法,是法先王的复古之学,是无用之学。
    总起来说,在战国各家涉及儒者的论述中,儒者的主张是:承认天命,而不重神鬼;重视社会伦理,而坚持人格;继承三代政治理想,爱民若保赤子;倡导孝亲厚葬,重视礼乐文化,尊重等级秩序。
    四、儒效
    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荀子对“儒效”的理解,作为战国时代评论各家“儒”的总结性代表,更集中体现了当时儒家的自我理解和政治期许,也反映了儒家因应秦的统一的时代追求。
    什么是真正的“儒”?真正的“儒”的主张是什幺?儒的政治功效如何?在《荀子·儒效》篇荀子答秦昭王之问中,他全面阐述了什幺是儒、儒之为人、和儒的社会功能:
    荀子对儒之体用作了正面的阐发,对儒之所以为儒作了明白的概括。他说明,儒的政治主张和实践特色,是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守臣子之礼,而致力守护君主的尊贵。儒者的人格操守是重义轻利,即使穷无立锥之地,也不会贪图私利,而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社稷的大义。因此,如果儒者出仕,可作王公之材,亦可作社稷之臣,成为国君之宝;儒者若不任官职,由于他们讲学求道,在民间亦会得到人民的尊重。所以,人主任用儒者担任官职,便可发生改善政治的效果;若儒者不为人主所任用,他们在民间也会发挥化改善风俗的作用,可见儒是大有益于国家的。
    由此荀子提出了大儒的概念。“大儒”既表达了荀子对儒的正面理解,也是荀子用来正面表达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社会功能的最高形象,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圣王的另一种说法,在这个意义上,圣就是儒的最高境界。反过来也可以说,最高的儒便是圣王。
    可见,大儒就是在“外王”和“内圣”两方面都具有特别能力的儒。既有大儒,则亦有小儒,荀子所作的分别是:
    “小儒”的智能和自觉的程度虽然不如“大儒”,但“小儒”的道德境界应当是值得肯定的。荀子不仅分别了“大儒”和“小儒”,还区分了“雅儒”和“俗儒”。
    “俗儒”的特点是,衣冠行为同于世俗,在外在仪表和行为上不能体现儒者的认同和原则;“雅儒”与前面所说的“小儒”接近,但比小儒见识略高,小儒只重道德实践,雅儒还理解政治的需要。
    俗人、俗儒、雅儒、大儒的分别,同时代表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能力,从而也意味着不同的政治功效,这些都要面对人主的政治需要: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对先秦“儒者”的了解,完全不必通过字源学的测度,先秦儒家和各家对“儒”的论述和评论才是了解先秦儒的学说宗旨与文化形象的最直接的依据和素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