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逍遥游》智慧:“至人无已”论(一)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肩吾谓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肩吾对连叔说:“我听了接舆的一番言语,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我惊讶他那吹牛的本事,就像天上的银河漫无边际;真是荒诞怪谬,不近情理啊! ”
    肩吾和连叔这两个人,有的学者认为是庄子虚构的人物,有的学者认为是两个得道之人。南怀谨先生说《神仙传》中有记载,叫施肩吾,但我查了一下,唐朝有个施肩吾是位诗人,北宋有个施肩吾是个道士。关于这两个人的情况,史书中确实没有太多记载,但记载“接舆”的却有很多,由此推断肩吾和连叔这两个人也不应是庄子空想出来的。暂不论这两个人是否虚构,从文中来看,至少庄子的时代,这两个人还没得道或是成仙,而且肩吾的道行远低于连叔,因为当他听到接舆所说的“藐姑射之山神人”的言论后,大惊小怪,嗤之以鼻,而连叔把他骂了一通。
    有关“接舆”的故事就多了。皇甫谧《高士传·陆通》记载:“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这段意思是说,接舆见楚政无常,而孔子却到处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因而对孔子唱歌,说乱世没有拯救的希望,劝说孔子,这就是“接舆歌凤”典故的由来。
    文中“大有迳庭”一词,“迳”是指门外面的路;“庭”是门内的客厅,日后成为成语“大相径庭”的由来,比喻大不相同,相差很远。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接舆这么一个楚之狂人说话起来肯定是天南地北、海阔天空、飞扬跋扈,很难让人有信服感,所以也难怪肩吾要不信了。
    接舆的形象到了汉晋时期逐渐成为隐、狂、仙三重人格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象作为一种原型在唐代被诗人们所向往和追求,从而导致了“接舆情结”——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机制的生成。它的生成表现为一种文化心理需要:唐代求仙问道的风气使人们羡慕接舆的长生不老;接舆之狂实暗合了唐人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深层心理愿望;仕途失意情况下,接舆愤世又成为诗人们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调节方式。几种情况相互交织,“接舆情结”在唐代愈演愈烈。关于“接舆”典故的应用也有很多:韩愈《芍药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等等。后世常用 “接舆而凤”来比喻政治腐败无望,表示隐避、傲世;用“楚狂”泛称狂放不羁的人;用“凤德”称誉美好的品德。
    回到原文。连叔看到肩吾这么忿忿不平就问他,接舆到底说了些什么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