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 [1] 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 Hans-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translat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Sheed & Ward, London, 1996, p. 390. [3] 转引自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第88页,语文出版社,1996年。 [4] 赫尔德:《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上册,第346页,柏林与魏玛出版社,1965年,转引自李秋零:《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第16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5] 匡亚明:《孔子评传》,第291页,齐鲁书社,1985年。 [6] 参见晋荣东:“庄子论‘辩’中的主体间性问题”,《文史哲》,1997年第2期。 [7] 哈贝马斯:“什么是普遍语用学”, 载《交往与社会进化》,第32页,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 [8] 约翰·奥斯汀:“记述式与完成行为式”,载涂纪亮主编:《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02-214页,三联书店,1992年。 [9] Chritoph Harbsmeier: Language and Log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53. [10] John Makeham: Name and Actuality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p.47. [11] 参见杨国荣:《存在的澄明——历史中的哲学沉思》,“导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