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与“无”及其三种内涵 庄子曾提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20)的“浑沌”概念,又提出“有实而无乎处”(21) 的宇宙概念。虽然未有封,但还是有物;虽然无乎处,但还是有实。有实、有物就是“有”。 “有”是物质存在的总称,是宇宙万物的抽象。从“物”、“实”,到“有”,物理学的概念就 被抽象成为形而上学的概念。 “物”又称作“有”,那么,“物”或“有”的根据又是什么? 《知北游》:“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 也,无已。” 《庚桑楚》:“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物不能以物为根据。因为此物之上有彼物,彼物之上又有彼物,此物与彼物都是物。如果在 此物之前总是以一个彼物做根据,结果就是“什么是物的根据”的问题永远没有完结。所以,最 终生成了物的不是“物”。“有”的最终根据不是“有”,而是“无有”,“无有”就是 “无”。 “无”的概念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 第一,“无”是无有,是对“有”的否定。但“无”对“有”的否定是存在的,所以无有就仍然是“有”。庄子认为,作为最终根据的“无”不仅是作为对“有”的否定而存在,而且是作 为对“无”自身存在的否定而绝对否定。也就是说,“无”是绝对的。 《庚桑楚》:“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 “无有”就是什么都没有,一切没有。“而无有一无有”的“一”是一切、纯粹的意思,即 无论怎样都怎样,无论如何就是如何。《大宗师》篇“回一怪之”的“一”字,用法同此。“无 有一无有”意即无论怎样都无有。因此: 第二,“无”是无“无有”,或者叫做“无无”,是对“无有”的否定。 《知北游》:“光耀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耀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杳 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耀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 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但是,“无无”也仍然是有。“无无”是在“无”之上又加了一个“无”,这就还是有 “无”,就还是有。按照“有不能以有为有”的原则,“无”也不能以“无”为“无”。“无” 不能以“无”为“无”,所以“无”就必须是一种绝对不存在,绝对无规定性,完全是宇宙万物 的重合为一,天人关系的重合为一。 “光耀”意为可见其光辉而不可见其形体。“光耀”自以为是无,但是因为他还有光辉,所 以还不是无。无究竟是什么?“光耀”找到“无有”来问,问过之后却得不到回答。视其状貌而不 见,听其音息而不闻,手触其形体而无所得。因此: 第三,无是任何规定都不存在。 任何东西都不存在的无,无有,无无,无形,无名。既然连自身的存在也是不存在的,所以 无在认识上和表述上也就是不可分析和无可表述的了。 什么是天地万物的根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庄子哲学最终要探讨的问题。从宇宙论到形而 上学,从无限的“有”到绝对的“无”,至此,庄子最后完成了他哲学本体论的追求。所谓“有 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无”就是存在的最终根据,就是天地万物的最 终根据,就是生命的最终根据。 六、“有”与“无”及其三种逻辑思维层次 先秦诸子在逻辑思维方面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矛盾不相容”的逻辑思维层次,第二 是“相反相成”的逻辑思维层次,第三即老庄用以论证抽象绝对的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的逻辑思维层次。 “矛盾不相容”的逻辑思维层次以韩非为代表,中文“矛盾”一语即出于韩非。“矛盾不相 容”的逻辑思维层次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就是“矛盾律”。 “相反相成”的逻辑思维层次是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互为成立的条件,同为相对而存在,对 此老子和庄子都有论述,如: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此处的有和无,是普通意义上的有和无,是有和没有的意思。老子的原意是说,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相互依存的相对的概念。对立的 双方如果各自偏执于自己的一端,就会使双方都不能存在。强调了自己,否定了对方,对方失去 了,自己的一方也不复存在。 “相反相成”的逻辑思维层次具有更为充分的思辨因素,从哲学的意义上看,较之形式逻辑 的层次更高一层。但因为相反相成的双方既不能进行肯定判断,也不能进行否定判断,双方都是有条件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无论其美、善、有、易, 或者恶、不善、无、难,都不具有绝对的性质,因此都没有意义。所以《老子·二十章》又说: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唯与阿都是叹词,是答应的声音,唯是正常情况 下的答应,阿有谄谀的意思。唯与阿,善与恶,同样是偏失,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可知这种“相 反相成”的逻辑思维层次是为道家一派所共同否定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层次以老庄为代表。 《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 知。” 《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大象无形”,“大”是至大,“无”是无对,也就是绝对。至大的象,涵括了所有的形, 所有的象,无所不形,无所不象。因而有形同于无形,有象同于无象,至大而无对,孤立而自 存,所以说“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中的“象”和“形”替换作“有”和“无”,就成为“大有即无”。同理,大有者无所不有,无所不有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有则无有,故大有则无有,大有即大无。所以,在“大象无 形”的逻辑思维层次上,就不再是有无相反相成,而是有无同一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