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齐物论》是解庄的钥匙 《庄子》在道教里又称为《南华真经》,仅次于《道德经》,地位非常崇高,而且有很多东西,比如道教里的丹法、特别是内丹心性之学,就是由《庄子》中引申而来。如果没有《庄子》这本书,很多“丹经”连入门处都找不到。另外《庄子》这本书对以后禅师们的诸多作略、机用,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一点过去限于门户之见,说的人很少。 所以,《庄子》这本书我们要好好琢磨才行,如果只看它的文字、翻译和注释,根本入不了局。《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当然内篇是核心,但外篇和杂篇也不敢小看,里面的东西同样非常老道。内七篇也好,加上外篇和杂篇也好,但是必须认识到,《齐物论》是整个三十三篇中的核心,是解庄的钥匙! 在中国所有的古典文献之中,最难读的有《尚书》和《易经》,那些真的是搞不懂!但诸子中真正难读的,则要属庄子的《齐物论》了。在中国先秦时、直至随唐佛教兴盛之前,思想最深最高、论理最严密,对人心、自然观察最细密的,也就是这一篇《齐物论》;给人们提出问题最多、最深的,还是《齐物论》。 《逍遥游》是谈境界的,谈道人的那种自在自由的境界。但怎样达到这个境界呢?它里面没有多说。而《齐物论》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寓言、理论、设想、推论,给了大家一些入手处。通过“丧我”、“梦蝶”、“与物俱化”……最终达到逍遥的那种境界。《齐物论》还对人的“知见”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对人类思维中的误区、枝节,语言中的辞不达义等特点进行了多角度的批评,并指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回归虚无,进入虚无,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归于空性。 齐物论中有很多很多的见解都值得我们留意,如果我们有心去细看、细品,就应该以《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态度去学习。如果有兴趣,真正在《齐物论》里花上一年的时间反复浸泡,就像吃棒棒糖,慢慢品尝,然后结合其它的文化和知识,不管是哲学的、心理学的、宗教学的,乃至社会上的种种学问来作参照、调理,那么你的感觉就很不一样了。 佛教里谈“观法”,谈“修观”,庄子《齐物论》里就有很多观法,其实都有修观的成份在里面,而且这个观法很妙,可谓是别具一格。庄子的观内、观外、观化,你说主观也好,客观也好,都很不一般。你可以细细去品,品到了以后,就必然有所得。 《庄子》里的寓言很多,议论也很多,但是全面系统的来谈“天地人心”,来谈大道的,首先就是《齐物论》。它不仅仅是《庄子》三十三篇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是解开整个道家思想的钥匙。如果不懂《齐物论》的话,那么看《庄子》其它篇目也就没处下手了。它既高又广,既深且厚,同时又很平实。里面除了说道理之外,还把日常的修为也融合进去了,结合着我们日常的起心动念,结合着我们日常很多的生活习惯侃侃而谈,的确非常殊胜。(冯学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