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直译] 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因为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难,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意译] 得到君王的宠爱和受到君主的侮辱,都会让人感到非常惊喜和恐慌;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我们把人生的荣辱兴衰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要想得到君王的宠爱,就必须谦卑低下、想方设法的诌媚讨好君王,其人的德行必然是不高尚的;得到君主的宠爱时惊喜若狂,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失去君主的宠爱时则忧愁郁闷惊慌恐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得到宠爱和失去宠爱都感到惊恐害怕。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誉荣辱、功名利禄看得比生命更宝贵呢?我们之所以这么重视自己的荣辱得失和功名利禄,甚至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这是因为我们有着肉身的束缚,我们是为着追求肉身的享受面这样;如果我们摆脱了肉身的束缚,不是为了满足肉身的欲望而活着,我们还有什么荣辱得失呢?所以,如果君主把肉身的享乐看得太宝贵了,用物质刺激的方式来激励人们并治理天下;那怎么能够把天下百姓的幸福寄托在他的身上呢?如果君主非常喜欢身体和物质方面的享乐,用追求物欲和利益的方式来治理国家,那怎么可以把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呢? [理解] 这一章,讲得简单点,就是要看破生死荣辱,修行才能够有进步。 我们每个人,不管是修行人还是普通人,都要正确看待生死荣辱和功名利禄,才能够活得比较洒脱,也才能够正确的修行;如果不能够正确看待生死荣辱和功名利禄,生死荣辱和功名利禄就会成为我们生命的枷锁,更会成为修行的枷锁。 正确看待生死荣辱和功名利禄说来容易做来难,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现实世界,首先必须解决温饱问题,然后才能从事其他的工作。生存虽然是生命的第一要素,但我们很多时候会把其他的东西看得比生存更重要,比如为了祖国和人民而甘愿献出生命,为了抢救别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等等,这是受到大家敬重并为整个社会所提倡的。当然,我们有的人,为了追求钱财有时也不要命,为了所谓的名誉也不要命,还有为了争强好胜也不要命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提倡的。但是,老子在这里所讲的,主要是讲我们很多人把荣辱得失看得太重要,也就是把功名利禄和金银钱财看得太重要。其实,功名利禄和金银钱财,并没有给我们人类带来更多的幸福,而是带来了更多的灾难和烦恼。关键原因是我们把荣辱得失和金银钱财看得太重,并以此论英雄,把自己变成了物欲的奴隶,而不是物欲的主人。 享受这一切的是谁呢?是我们的肉身,而不是我们的灵魂,不是元神真我。所以老子才说,我们人类之所以有灾难祸害,就是因为我们的肉身追求享乐永不知足;如果我们没有肉身的束缚,我们就不会有任何灾难。在这里,我们必须再次明确的是,按照佛教、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正常状态下我们的灵魂与肉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在死亡之时才能够实现分离。通常情况下,我们人的思想意识是受肉体支配的,我们人的许多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肉身的享受。只有经过特殊的训练修行才可以使之暂时分离,我们修行,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灵魂(无神真我)觉醒,把我们的灵魂洗涤得更加干净圣洁,金丹大道就是道家修炼的典型功夫。如果我们修行到可以舍弃肉体的地步,那我们就不会有任何的灾难祸患了。 既然肉体是我们修行的障碍,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随意抛弃自己的肉身呢?这样做当然是非常愚蠢的,而且是极大的罪过,不但得不到理想的修行成就,反而会给自己的修行造成更多的灾难和障碍。不管是按照佛教的观念来讲,还是按照道教的观念来讲,都要珍爱生命,在这方面佛教讲得更加透彻明白。按照佛教生命轮廻的观念来讲,我们更应该明白,生命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生命真正的主人是我们的灵魂,而我们的灵魂在不同的宇宙时空,可以选择不同的肉身作为载体,选择了人类的肉身作为灵魂的载体这是很难得的,应该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不断的加紧修行,以便成就更高的道果。所以古代的先贤大德们才说:“人身难得今已得,此身不在今生度,更在何生度此身?”根据生命轮回的观念,如果我们选择了猪身、狗身甚至其他动物的身躯作为灵魂的载体,那就非常悲哀了,那才是真正的受苦。按照佛教、道教或者说是按照我们中国民间的宇宙观,灵魂脱离肉体之后所往生的境界是有很大差别的,善事做得越多,修行成就越高,往生的境界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甚至会坠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因此,我们如果厌世轻生,想以此摆脱生命的磨难和痛苦,我们的灵魂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因此坠生低层空间而更加痛苦。相反,如果是为国捐躯或舍已救人,虽然因此而过早死亡,但他们往生的境界却是比较高级的,甚至会是相当高级的。所以,肉身虽然是我们修行的障碍,但我们却不能厌弃他,而应该非常珍惜他,充分利用他来修行和多做好事,以求能够取得更高的道果。 但是珍爱肉身并不是说要不断满足肉身的各种贪欲。如果以珍爱生命为由而不断追求物质享受,那又是大错特错了。所以老子最后才说,如果用追求物质享受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这样的人是不能够把天下百姓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的。事实上,现代社会的运作,其原动力就是疯狂的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这是血淋淋的剥削史,对整个人类社会、甚至对整个地球各种生命的其危害程度之大,实在无法计算,用不着多说。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发展方式确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满足了人类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然而,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发展方式是比较偏颇的,而且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所以今天我们才要追求和谐发展,就是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发展,其实我们要真正实现天地人相应的和谐发展,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直译] 看它却看不见,它的名称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它的名称叫做“希”;摸它摸不到,它的名称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们在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们在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都运动着却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意译] 用肉眼观察却看不见的事物,我们把这种无法看见的事物叫做“夷”;用耳朵听它但却听不见,我们把这种声音叫做“希”;用手抚摩它但却摸不到,我们把这种事物叫做“微”。这三样事物,都是没有办法穷究到底的,都是没有极限的,所以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浑然一体的。它们处于上面的位置也不显得光明亮丽,它们处于下面的位置也不显得阴暗隐晦,它们踪趾难寻但又延绵不绝的样子,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形容,它们虽然不停的运动变化着,但最终都回复到无形无象的原始状态。在这种状态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叫做看不见物体本体的现象,对于这种若有若无飘浮不定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惚恍”。在它前面对着它观察,看不见它开始的起点;在它后面跟着它观察,看不见它结束的地方。准确把握从古到今都存在贯通的“道”,就能运用它来驾驭指导我们今天的具体工作,联系实际我们就能做好这个现实世界的每件具体事情。能够认识了解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起源,这就叫做正确认识和掌握了“道”的规律。 [理解] 这章,讲的是对微观特定世界的观察,并进而阐述对“道”的体悟。 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缺少必要的科学仪器,对微观特定世界的观察体悟是相当困难的。那么,老子是如何观察体悟微观特定世界的呢?从本章的内容看,当然是通过修行入定的方式来观察体悟特定微观世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通俗的讲,就是运用特异功能来观察体悟微观特定世界。 本章里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微观特定世界进行观察。第一个方面是从视觉而言,在现实世界我们用肉眼很难观察到微小的事物,也不能观察到另外一个空间层次的事物,但是经过特殊修炼的人,其视觉能力大大提高,就能够观察到那些微小的事物。修炼出特异功能的人,比如修炼出阴阳眼之人,他就能够看到另外一个空间层次的事物。或者修炼出元神之后,也能够看清楚和观察到微观事物景象,对于另外一个空间层次的事物也能够看得很清楚。第二个方面是从听觉而言,作为平常之人,我们只能够听得到正常声波范围内的声音,而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却没有办法听得见,至于另外一个空间层次的声音,我们就更加没有办法听得到。但是,作为经过特殊修炼的人,他就有可能听到超声波段和次声波段的声音,他甚至还能够发出超声波段和次声波段的声音,并用此来降伏打败敌人。对此,许多武侠小说都有精彩的描写,用不着多加举例。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经常发出狮子吼声降伏敌人,在这里这个“狮子吼”功夫,也应该是超声波或者次声波功夫。此外,有特异功能的人,或者经过特殊修炼,或者是修炼出元神之后,也能够听得到另外一个空间层次的声音,这里就不再多说了。第三个方面是从触觉而言,有些极其微小的事物或者是另外一个空间层次的事物,我们想触摸它也是感觉不到的。但是,有特异功能的人,或者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却可以触摸和感受得到。修炼到高深境界之后,那就更不用说了。 在说明清楚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方面的微观特定世界的事物之后,老子对此作了概括总结,即这些微小的事物是没有极限的,它们的具体形状和结构都是没有办法弄得清楚的,如果将它们层层分解下去,我们永远也弄不明白它们到底微小到什么程度,永远都弄不清楚它们的极限在那里。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们在本质上是浑然一体的,只是具体表现形态不一样罢了。 在这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本章里面老子认为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最微小事物的本源是一致的,这个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超前的。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和寻找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先后发现了分子、原子、电子、夸克等微小物质,但直到今天我们也还不敢肯定已经找到了再也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我们原认为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但在夸克理论提出后,我们才认识到基本粒子也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作用力的不同,粒子分为强子、轻子和传播子三大类。 强子就是是所有参与强力作用的粒子的总称。它们由夸克组成,已发现的夸克有六种,它们是:顶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和底夸克。其中理论预言顶夸克的存在,2007年1月30日发现于美国费米实验室。现有粒子中绝大部分是强子,质子、中子、π介子等都属于强子。(另外还发现反物质,有著名的反夸克,现已被发现且正在研究其利用方法,由此我们推测,甚至可能存在反地球,反宇宙) 轻子就是只参与弱力、电磁力和引力作用,而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的总称。轻子共有六种,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τ子中微子。电子、μ子和τ子是带电的,所有的中微子都不带电;τ子是1975年发现的重要粒子,不参与强作用,属于轻子,但是它的质量很重,是电子的3600倍,质子的1.8倍,因此又叫重轻子。 传播子也属于基本粒子。传递强作用的胶子共有8种,1979年在三喷注现象中被间接发现,它们可以组成胶子球,由于色禁闭现象,至今无法直接观测到。传递弱作用的W+,W-和Z0。重矢量玻色子是1983年发现的,非常重,是质子的80一90倍。 基本粒子要比原子、分子小得多,现有最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也不能观察到。质子、中子的大小,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而轻子和夸克的尺寸更小,还不到质子、中子的万分之一。粒子的质量是粒子的另外一个主要特征量。按照粒子物理的 规范理论,所有规范粒子的质量为零,而规范不变性以某种方式 被破坏了,使夸克、带电轻子、中间玻色子获得质量。现有的粒子质量范围很大。光子、胶子是无质量的,电子质量很小,π介子质量为电子质量的280倍;质子、中子都很重,接近电子质量的2000倍,已知最重的粒子是顶夸克。己发现的六种夸克,从下夸克到顶夸克,质量从轻到重。中微子的质量非常小,目前己测得的电子中微子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七万分之一,已非常接近零。 粒子的寿命是粒子的第三个主要特征量。电子、质子、中微子是稳定的,称为 "长寿命"粒子;而其他绝大多数的粒子是不稳定的,即可以衰变。一个自由的中子会衰变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一个π介子衰变成一个μ子和一个中微子。粒子的寿命以强度衰减到一半的时间来定义。质子是最稳定的粒子,实验已测得的质子寿命大于10的33次方年。 粒子具有对称性,有一个粒子,必存在一个反粒子。1932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与电子质量相同但带一个正电荷的粒子,称为正电子;后来又发现了一个带负电、质量与质子完全相同的粒子,称为反质子;随后各种反夸克和反轻子也相继被发现。一对正、反粒子相碰可以湮灭,变成携带能量的光子,即粒子质量转变为能量;反之,两个高能粒子碰撞时有可能产生一对新的正、反粒子,即能量也可以转变成具有质量的粒子。 粒子还有另一种属性—自旋。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称为费米子,为整数的称为玻色子。 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变化中也有些东西不变,即守恒。粒子的产生和衰变过程就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此外还有其他的守恒定律,例如轻子数和夸克数守恒,这是基于实验上观察不到单个轻子和夸克的产生和湮灭,必须是粒子、反粒子成对地产生和湮灭而总结出来的。 微观世界的粒子具有双重属性粒子性和波动性。描述粒子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双重属性,以及粒子的产生和消灭过程的基本理论是量子场论。量子场论和规范理论十分成功地描述了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1933年,狄拉克关于正电子存在的预言被证实,1936年安德森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5年塞格雷和钱伯林利用高能加速器发现了反质子,他们因此获1959年物理奖。第二年又有人发现了反质子。1959年王淦昌等人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些都为反物质的存在提供了证据。莱因斯等利用大型反应堆,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在1956年直接探测到铀裂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反中微子。他因此获 1995年物理学奖。到1968年,人们才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 1947年鲍威尔利用自己发明的照相乳胶技术在宇宙线中找到了1934年汤川秀树提出的介子场理论中预言的介子。汤川秀树获1949年物理奖,鲍威尔获 1950年物理奖。到50年代末,基本粒子的数目已达30种。这些粒子绝大多数是从宇宙射线中发现的。自1951年费米首次发现共振态粒子以来,至80年代已发现的共振态粒子达300多种。 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态,共振态的发现其实已经揭开了基本粒子的秘密,即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态.共振态分二类,一类是不稳定的,如强子类;另一类是稳定的,如电子.中子等.它门不容易发生自发衰变.不存在绝对稳定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堙灭(与正电子相遇时)。产生基本粒子的外因是物质波的交汇,交汇处形成波包.内因是交汇处发生了共振,客观表现为共振态--即基本粒子的产生. 对于基本粒子是否不可分割的问题,通过近40年来大量实验实事表明至少强子是有内部结构的。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他因此获1969年物理奖。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和泰勒因在粒子物理学夸克模型发展中的先驱性工作而获物理奖。1965年,费曼、施温格、朝永振一郎因在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和计算方法的贡献,对基本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而获物理奖。温伯格和萨拉姆等以夸克模型为基础,完成了描述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弱电统一理论。他们因此而获1979年物理奖。目前统一场论的发展正向着把强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大统一理论和把引力统一进来的超统一理论前进。并且这种有关小宇宙的理论与大宇宙研究的结合,正在推进着宇宙学的进展。 讲清楚基本粒子的问题之后,我们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子在这里我讲的最微小的物质,应当比我们目前已知的基本粒子还要小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放之整个宇宙而该准的,是宇宙最基本的组成物质。接着,老子就着重说明了这种基本物质的表现特征:它们在上面的位置既不光明亮丽,处于下面的位置也阴暗隐晦,踪趾难寻但又延绵不绝,虽然不停的运动变化着,但却保持着无形无象的原始状态。这种没有形状的形状,既看不见它的起点,看不见它的终点。这些神奇微小的物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真炁,这就是“道”的存在形式。能够驾驭这些先天真炁,就是修道有成的表现,就能够自由的纵横驰骋于宇宙天地之间。 [注释] ①夷:无色。 ②希:无声。 ③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④致诘:诘,音ji(阳平),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上声)。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阴暗。 ⑧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 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⑾有:指具体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直译]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奥,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一般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意译] 古代时候修行得道的圣人,他们的思想行为极其微妙玄奥,深不可测,让一般的人难以想象和理解。正是因为一般人难以理解他们,所以对于他们的思想行为只能够用十分勉强的语言来形容和表述。他们平常对自己的行为要求极严,那小心谨慎的样子,好象严寒的冬天踩着冰封的河面过河一样。他们对自己的生命和所处的环境经常保持戒备,那种戒备警觉的样子,好象提防害怕四周的邻居行为不轨。他们对自己的形容威仪要求极严,那总是端庄严肃的样子,就象随时都要去赴宴做客似的。他们行动随心所欲顺天应时,那逍遥自在洒脱不羁的样子,好象河中的冰块慢慢的消融一样顺其自然。他们的品德十分高洁,那敦厚老实的样子,好象十分纯朴的玉石没有半点疵瑕。他们胸怀十分宽广,那旷达宽容的样子,好象深山的大峡谷能够包容一切。他们思想开放兼收并蓄,那既浑厚又宽容的样子,好象混水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弄不清他们在想什么。谁能够使浑浊的河水安静下来,慢慢的澄清?谁能够使安静的事物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修炼得“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不断取得进步。 [理解] 这章所讲的内容其实很好理解,主要是修行得道之人的日常行为表现。老子首先说明修行得道之人的思想行为玄妙深奥,异于常人,让人不可理解。接着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个方面是他们的行为十分小心谨慎,为什么如此呢?这是因为修行之人都有不少清规戒律,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有不少清规戒律,这是修行之人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在远古之时虽然没有明确记载道家修道到底有多少清规戒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一定的清规戒律,那是无法修炼成道的,所以佛祖甚至强调要以戒为师。因此戒律是极其重要的。正国为如此,所以古代修行得道之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他们的行为也都非常谨慎小心,生怕触犯了修行戒律。 第二个方面是他们对于所处环境和与人交往十分讲究,为什么如此呢?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修行得道的圣人在人群当中鹤立鸡群了,所以他们很不喜欢与普通人交往,对于所处的环境也有所讲究,因为跟普通人找不到共同的语言,实在是难以交流,如果同流合污的话,只会玷污了他们的道行。因此,他们对普通人就有所防范,不想与之结交,这其实与我们慎交朋友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普通人却不理解他们,还以为他是担心害怕我们会谋财害命似的。 第三个方面是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形容威仪很注重。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注意形象,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对此应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作为真正的修行得道之人,他更注重自己的威仪,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良好的形象。 第四个方面是说明他们的行为逍遥自在,顺其自然,生活得十分悠闲,完全没有什么时间观念。在这样的状态,也就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最轻松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心态中才能够进入高深的修炼状态,才能够充分体悟观察天地大道。和尚道士修炼之所以要出家,就是要摆脱世俗的羁绊,才能够专心致志的进行修炼,才能够取得更佳的修炼效果。 第五个方面是说明他们品德纯洁高尚。作为真正的修炼之人,要求心理保持童真状态,要求心态至真至纯,要象莲花一样出于淤泥而不染,不能够世俗所污染,这样才能够修炼到至高的境界。真正得道之人,绝对不能说假话,更不能够欺骗别人,这方面在佛教里面说得更加清楚明白。 第六个方面是说明他们胸怀极其宽广。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有着极其宽广的胸怀,绝不会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耿耿入怀,也不会为别人诬陷伤害自己而心存报复,佛教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加明白。比如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英雄行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言,其心胸宽广的程度,普度众生的宏愿,就让我们惊叹不已。此外,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等诸佛菩萨的普度众生的誓愿,也都让人万分敬佩和感慨。作为道家修炼有成之人,也都要极其宽广的胸怀,他们也都会行道江湖,济世救人,比如八仙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七个方面是说明他们的思想极其博大精深,包容万象,神秘莫测。这一点用不着多说,其实任何一个修炼有成之人,他们都是大思想家,他们思想深刻的程度比那些自我吹虚的思想家、哲学家要精深千百倍。别的不用多说,就是老子这部《道德经》,许多专家学者搞了一辈子也还是读不懂。至于其他普及程度较低的佛经、道经,那就更加读不懂了。 以上这七个方面的内容,概括的说明了修行得道之人的日常表现。这种异于常人的表现是外在的,是普通之人通过仔细观察后加以概括形容的,并不是修行得道之人对自己的总结。真正的修行之人达到这几方面的要求后,他就算是一个真正得道之人了。说到这果,联系到密宗修习观察选择上师的内容,那就更加让人茅塞顿开。 慈诚罗珠堪布在《金刚上师与灌顶》说:无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是宁玛巴一位非常伟大的成就者。他著的《功德宝藏论》里收集了很多显宗、密宗对金刚上师的要求。之后,他作了一首偈子,其中讲到: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众生的福报浅薄,要找一位非常完美、如佛陀或大菩萨一样的金刚上师,恐怕难而又难。故尊者说:且不谈很高的要求,对金刚上师比较低一点的要求是: 第一,三戒一定要清净。三戒是指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 别解脱戒清净。别解脱戒分为在家和出家两种。故从这个角度而言,金刚上师既可是在家人,也可是出家人。在家的金刚上师首先要具足圆满、清净的居士戒。 菩萨戒清净。作金刚上师一定要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说到菩萨戒,我要强调汉地存在的一个问题。现在,汉地很多学佛人都认为,我曾在某法会上受了菩萨戒,所以我肯定有菩萨戒。但实际上,他们得到菩萨戒了吗?很难说。问题在于,获得菩萨戒的关键是什么?若举办一个非常隆重的法会,并邀请一些高僧大德,由他们为大家举行一个授菩萨戒的仪式,是否就得到菩萨戒了呢?从外缘上讲,很多条件都具备了:传戒上师是有菩萨戒的高僧大德;他懂得怎样传菩萨戒;仪轨也准确无误;我们去参加了;法会也非常隆重,种种外缘十分圆满。但得菩萨戒的关键是内因而非外缘。内因就是我们从心灵深处是否发过菩提心。比如说,参加授戒法会后,我们应扪心自问:现在我做的一切,是为了利益自己,还是为了利益众生?若是为了利益众生,就要有为了度众生而成佛的念头。若大部分修法的动机是这种念头,就可以得到菩萨戒。反之,若处处都是为了我自己的解脱,那你根本没有菩提心,又怎么会有菩萨戒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这时,首先要煅炼、调整自己的内心?也就是按加行里讲的发菩提心的方法,先修四无量心,再发菩提心。佛法再三强调,所有行持要从内心出发,从内心开始。内在没有任何基础、没有菩提心,只是参加授菩萨戒的法会有什么用呢?传戒法师虽是高僧大德,福德、智慧都很圆满,但是他的圆满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我们自己不发菩提心,他也没有办法强迫把我们变成菩萨,如果有这种可能,释迦牟尼佛早就这样做了。所以得菩萨戒也没有那么容易。一旦得了菩萨戒,就要护持使之清净。 密乘戒清净。获得密乘戒需要得到真正的灌顶。现在,我们也会说:我是受了灌顶的,有密乘戒。但是否真正得到要看三个方面:第一、给你灌顶的人有没有灌顶的资格和能力,再进一步说,他自己有没有密乘戒。第二、你本身有没有受灌顶的资格。第三、举行的灌顶仪式是否如法。如果能保证这三个方面都没有问题,才可以说我已经入了金刚乘。否则,是不是金刚弟子还是值得怀疑的。做金刚上师的第一个条件是三戒清净。 第二,要广闻佛法。例如,有些修行人(以前某些在山洞里修行的老喇嘛),修行相当好,戒律清净,又很虔诚,对上师非常有信心。在智慧上,他还是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但是,要给别人传法就很困难。因为佛法跟世间学问不同。比如,虽然你只精通世间所有学问的一部分,但在这个圈子里,你就是权威。而佛法不是这样,只有精通了整个佛法后,你才可以融会贯通,了解佛教的真实意趣,若只看了一两部经典,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为佛法可分为了义和不了义两种。佛传法时,要考虑听众的根器,传对他们有利的相应之法。如果讲实话,而有人不能理解,佛是不会这么做的。假如实际上不是这样,但若暂时这样讲,可使大家都能理解,都很开心,又由这个开心,都能够走上解脱之道,那么,佛就让大家开心,先讲一个方便法。这难道是佛打妄语么?不是,佛要观察众生的根器,应机施教。众生的根机各种各样,因此佛说的法也各种各样。而所有这些法中,真正的佛的思想是什么呢?这只有在精通了很多经论后才会明了。这是佛教与其它学问的不同之处。所以若要给别人传法,第三,要有大悲心。因为,作为金刚上师就要以悲心摄受其他人。若某修行人戒律清净,又懂得一些显密教法,但他只是独自在山洞里修行,拒绝跟所有的人接触,不愿意摄受他人,那么,他虽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却不具备做金刚上师的条件。 第四,要精通显密仪轨。特别在密宗里,有很多事业法,它们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可以遣除修行的障碍。但这些全是依照仪轨来做的。若什么仪轨都不懂,就缺少了许多度生的方便,所以要精通这些仪轨。 第五,要有证悟。譬如要灌一个大幻化网的灌顶。在大幻化网中有一百位本尊,其中有五十八位忿怒本尊,四十二位寂静本尊。授灌顶者不但要将所有的本尊都观想清楚,甚至连每尊佛的手里持有什么法器、结何手印、身上有何装饰也要清晰地观想出来。若做不到这一点,他怎么给人灌顶呢?所以做金刚上师一定要有证悟。又如,给别人传讲大圆满,首先自己必须证悟大圆满。如同为人带路,他首先要把路了解得清清楚楚,才可能引人走上正确之路。若带路人都是糊涂的,他怎么为人带路呢?同样,若上师自己都没有证悟,他讲什么大圆满呢?所以传大圆满、传窍诀的人必须是证悟者。这里的证悟,不要求断掉所有的烦恼,也不要求证悟圆满的智慧,只要求或多或少地断除了烦恼、证悟了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世智辨聪,也不是文字上的知识,而是通过修证得来的。 第六,要懂得四摄法。即四种大乘菩萨摄受众生的方法。若不懂四摄法,也没有办法度化众生。对金刚上师较低的要求,就是以上六点。具备这些条件的称为俱德上师。 结合密宗修炼者要观察选择上师的内容来看,在本章里面,老子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的表述修行得道之人的各种外在表现呢?无非就是想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志修道的之人,应当如何选择和观察修行得道之人罢了。当然,尹喜也是修行相当高深的人,他完全用不着如此观察老子到底有多么高深的道行。而是通过望气的方式知道老子的道行十分高深,这就是紫气东来的故事。但是,老子写《道德经》并不仅用作尹喜的修行指南,而是希望给后世修炼之人也作参考,所以他对此要写得详细一些。 明白以上道理之后,最后的几句话我们没有必要再作阐述了。 [注释] ①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⑤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⑥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⑦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⑧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⑨涣兮其若凌释:形容流动的样子。 ⑩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⑾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⑿混兮其若浊: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与浑通用。 ⒀浊:动态。 ⒁安:静态。 ⒂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就必须广闻多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