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直译] 天长久的存在,地也长久的存在,天和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和永恒的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永恒的生存。因此,道德高尚的圣人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总是不为自己考虑,但是他的声誉反而能够在众人之中遥遥领先;道德高尚的圣人将自己置身于各种事情之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的生存发展,这不正是因为他大公无私的结果吗?所以能够成就他的自身的事业。 [意译] 天和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生无死,它们永恒长久的存在。天和地之所以能够永恒长久的存在,是因为天地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也不是为了自己而运行不息,而是为了万事万物的生存发展而无私和忘我的运行,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们才能够永恒长久的存在。因此,修行得道的圣人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尤其是在处理牵涉自身利益的事情时,都能够谦让退步与世无争,他这样做反而能够得到众人的尊重,他的声誉反而能够在众人中保持领先地位。修行得道的圣人将自己置身于世俗之外,不为红尘世界纷繁复杂的事情和金钱名利、地位权势所困扰,反而能保全自身长久永恒的存在,能够修炼成就长生不老的道果。圣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道果,难道不是他无私无欲专心修炼的结果吗?正因为修行得道的圣人完全没有私心杂念,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修行得道的最高目的。 [理解] 老子在第七间里讲的是天道长久永恒的道理,并借此阐述长生不死的哲理。 追求长生不老,这其实是道教和道家的最高目标。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但道家或道教为什么要追求长生不老呢?这就是道家或道教修行的核心问题。道家或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老,并不是追求肉体的长生不老,而是追求灵体的长生不老,也就是追求元神的长生不老,追求到这个人体真我的长生不老,人的灵休也就是真正的本我就不会再轮回死亡,再也不会投胎转世,而能够超越三界,真正的获得彻底的解脱,这跟佛教所说的脱离六道轮回苦海是一样的。 老子为什么要首先阐述这么天道永恒的原因呢?因为修道只有效法天道,才能证悟大道。天道是古人非常崇拜和敬重的。老子在这里是用天道来阐述修行做人的原则,阐述修行成道的方法,不管是作为自然的人还是修行者,都不能只为自己活着,都不能只为自己修道,如果只是一心为自己,那么不管是在世俗社会中,还是在具体修行上都不可能取得什么成就。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在这里用不着多讲。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按照直译或意译进行理解,虽然勉强可以讲得通,但与老子的本意是相差很远的。作为道教修行的最主要经典,我们与前面所说的“谷神”联系起来,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本意了。因此,这个“后其身而身先”,就是在修炼的时候,要把自己的身体享受放在众人之后,但却能够比众人更快的认清生命的根本意义,并较快的修炼出元神真身。我们知道,从古到今都有修苦行的人,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阻碍修行的障碍,所以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折磨自己的肉体,以求能够更快的修炼成道。现在的印度,也还有很多人修炼苦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这里,第二个“身”,其实就是我们所讲的元神,因为我们先拥有肉体的身躯,然后才能够修炼出元神的真身。这个元神的真身,必须效法天道,无私无欲才能修炼出来;如果私心杂念太重,那是很难修炼出元神真身来的;即使修炼出来了,也会受到种种魔障的困扰。当然,人死亡之后,他的灵魂真身也能够脱离自己的肉体,但是由于普通人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的灵魂真身就有可能坠于三恶道中受苦受难,永远出没有出头之日。 “外其身而身存”又是什么意思呢?外其身,就是身外有身,只有修炼出了元神真身,才能达到身外有身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之后,再经过不断的修炼,就可以实现长生不老的目的,元神真身才能够永久的保存。从道家或道教的经典看,修行成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肉身成圣,如同黄帝等人一样,连肉身都可以脱离这个世界.;其次是坐化尸解;再次是投胎夺舍。 最后,老子认为,那些修行的圣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不是他们没有私心杂念。而是他们时时处处克制自己的私欲,特别是在修炼出元神真身之后,他们还是能够忘记自己的私欲,所以他们反而能够实现修道长生的果位。一个人在平时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已经很难,而要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也克制自己的私欲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修行之人则必须做到这一点,他才能够成就道果。修行之人的最大私心其实就是修行得道,但是在具体的修行过程中却要没有半点私欲,最后他才能够成就最高的道果。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直译]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意译] 至善的圣人就象水一样随遇而安。水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滋养万物,但却不与万物争夺任何利益,也不向万物索取任何报酬,虽然万物都离不开水,但它却安然流向并停留在大家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的这种性质最接近于道。修行得道的圣人就是如此,既为众人谋利但又与世无争。贤能的圣人,居住处世和做事都最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圣人的心胸宽广如海,既真诚善良、包容万物而又沉静安然、深不可测;圣人接人待物非常和蔼可亲,对每个人都充满了仁慈博爱;圣人的言行举止,非常真诚实在而且讲究信用,从来不会欺骗别人;圣人从事政治管理国家,能够非常巧妙而自然的治理天下,并得到天下百姓的共同爱戴;圣人处理纷繁复杂的事情,能够用非常妥当有效的方法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别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圣人每个重大的行动,都非常善于把握时机,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并取得取佳的效果。正因为圣人不逆天行事,不与天争、不与地争,也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圣人的一举一动都没有半点的过错。
修行的圣人,选择在空气清新、风水最好的地方隐居修行。这些地方当然不是皇宫大院等最好的住处,而往往是深山老林或荒蛮之地。什么才是真正的“善地”呢?道教的三十洞天、七十二福地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从古到今都有很多道士在这些洞天福地隐居修行,其中不少人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从佛教来讲,也有很多修行的名山川,最著名的当是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和安徽九华山了。 修行的关键,就是在于修心养性,要把自己的心性修炼得极其深广,思想智慧修炼得极其深刻,心胸既宽广如海而又深不可测,其实这就是修炼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每个修行有成就的人,都是大思想家和大智慧家,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极其高深,极其不可思议。我们阅读道经,就可以知道很多修行高深的天神地祗具有如何广大的神通;阅读佛经也可以知道,许多大菩萨是怎样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智慧不可思议,对于这些神奇境界,我们这些凡人就更加想不到了。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才形容圣人的思想智慧如同大海一样深不可测。 修行的圣人在接人待物方面更是完美无缺,他们对待天下众生都是一律平等的,不管是名人高官、还是普通百姓,不管是三亲六戚,还是陌生之人,都会一律平等的对待,对他们都同样充满了慈悲仁爱,都同样和蔼可亲。因为修行高深的人没有分别心,绝不会认为自己修行得道而自视清高,更不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而轻视他人。我们作为修行人,更应该应该知道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有道心,人人都可以修炼得道的道理,只有收起贡高我慢之心才能不断精进,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修行得道的圣人,言行举止都十分的真诚善良、光明磊落,非常讲究信用,从来都不会欺骗别人,更不会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绝不会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和搞阴谋诡计。修行得道的圣人,所说的每句话都真实不虚,都十分可信;但是我们凡夫俗子却经常怀疑圣人所说的话,甚至经常认为圣人是在说假话或吹牛皮,总是不相信圣人的学说,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着相了,我们被现有的知识束缚了思想,禁锢了大脑,这对于修炼其实是十分有害的。 修行得道的圣人,如果从事政治治理国家,那将是天下百姓的最大福气。由于圣人深通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在圣人的治理下国家一定会非常强盛,人民的生活十分富裕安定,社会风气良好,人们道德高尚,天下百姓的生活十分快乐而幸福,四面八方的弱小国家都会争着前来进贡和归附。比如三皇五帝这样的圣人,他们都是治国大师,在他们的统治下,天下安定繁荣,国家强盛稳定,百姓无不拥戴。 修行得道的圣人,如果他想抛弃隐居生活,出来干一番事业,一定能够取得别人无法想象的成就。为什么呢?因为圣人他不但为人处事非常精明能干,而且能够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识,善于用最简单妥当的办法处理复杂纷繁的问题,能够做成别人无法做成的事情。 修行得道的圣人,做事非常讲究技巧和善于选择时机,他的每个重大行动,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以求取得最佳效果,即使没有办法选择最适当的时机,也要通盘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争取把事情做得尽量完满。这种传统,对中国民间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我们今天婚丧喜庆都讲究择日而动,也就是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讲究天人感应。圣人要做大事,更是要选择黄道吉日,以求取得最佳效果。在这里,我们必须讲一下天人感应的问题。所谓天人感应,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得到调和天、地、人三方面的关系,要整合天、地、人的力量,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佳效果,这其实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但今天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并不多。 修行得道的圣人,他的性格修养就要像水一样柔软,虽然为天下万物苍生做了许多善事好事,但他却始终甘于处在最卑下的位置,对万物苍生和人类社会没有半点索取。圣人虽然平时安贫乐道,与世无争,安然隐居;但是人类碰到重大的变故和灾难,他们人就会出来拯救苍生、扭转乾坤,造福天下百姓,因此圣人的德行智慧是园满的,自然是没有过错的。在这里,我们要弄明白的儒教(家)和道教(家)修学目标的区别,儒家修学的目的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而道家修行的目标则是“学得真功夫,成就大罗仙”。所以儒家“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道家的“平时隐居修行、劫难济世救人”是不一样的,目标和出发点更不同。 老子在这段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圣人的种种表现,主要目的要让我们观察体悟道的特征和圣人的表现特征,以便我们进一步认识领悟道的内涵。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直译] 把持的器皿已经盈满流溢,不如适时停止增添了;锤打得十分锐利的锋芒,不可能长久保持锐利。金银财宝堆满整个房屋,但却无法守藏得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就为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才符合天地的自然规律。 [意译] 手里揣着的器皿已经盛满了水或酒,再增添就会流溢出来了,还不如适时停止增添。锤打磨砺金属器具使之尖锐锋利,但太尖锐锋利了就容易折断,不可能长久保持锋利。金银珠宝堆满了整个屋子,由于实在太多了,就没有办法保守隐藏。如果因为荣华富贵的缘故而骄奢淫侈,就会给自己埋下灾祸的种子。所干的事业取得成功就急流勇退,这才符合上天的大道。 [理解] 老子在这段讲的是做人和修行的哲理。 修行首先要保持中庸之道,要适可而止,要善于把握火侯;其次不能锋芒毕露,第三不能因富而骄;第四要激流勇退。 做人是修行的基础,连人都做不好,更谈不上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做个真正的好人,做个真正的完人。 不管是作为修行之人还是我们平时为人处事,都是不可骄傲自满的,一旦认为自己很有成就而骄傲起来,自己的心胸就狭窄起来了,容不下别人了;脑子就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和智慧了,再装不进新知识和新智慧了,这样就不可能再取得新的进步。就象盛满水的器具一样,再也容不下别的东西。如果发现自己骄傲自满了,就要及时反省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如果不及时反省自己,就不会有进步,甚至会犯错误。孔子说的“学而不厌”和“一日三省心”,也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修行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要永远不自满,要象大海一样包容一切而永远不会自满。 不管是做为修行人,还是普通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具体的修行实践中都应该明白,做人不可锋芒太露,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是这样自己将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自己迟早要吃大亏,自己的锋芒锐气最终将无法保存。在修行的具体实践中,更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一味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自己不但修行一无所成,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如果一味追求和炫耀显露自己的法力神通,整天想跟别人比试斗法,甚至不择手段争取荣耀地位,自己的修行不但能有进步;而且还会丢失原来的道心及法力神通,甚至还会给招来自己意想不到的灾祸。这方面的事情我们不要多说,只要看看历史上的一些故事,早些年出山的气功大师的状况,就应该深有体会。 作为普通人来讲,金银财宝多了,要想保守秘密不让人知道也不可能;但是,如果因为社会地位显赫和财富众多而骄奢淫逸,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因为,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众多的金银财宝,就应该为社会为人类多作贡献,要把权力和钱财用来为天下百姓做善事、做好事,这样就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金银财宝。如果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众多的金银财宝仅仅用来自己享受,灯红酒绿、花天酒地,那就会耗尽家财,而且会招来灾难。作为修行人来说,如果道高德隆,修行有成,即使隐藏在深山老林,也有人知道;但是因此而贪图荣华富贵,沽名钓誉,那也给自己带来灾祸。因为修行有成之后,就应当回报社会,为天下苍生和百姓多做善事和好事,要教育引导众生认识宇宙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要努力让天下有缘众生都成就至高的道果。如果修行仅仅是为了自己个人能够成就道果,独享成佛成仙的乐趣,那不但难以再进步,而且也会受到上天的谴责,从而给自己造成灾祸。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作为普通人来讲,能够建功立业并且功成名就的机会是很少的,因此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一旦而功成名就之后就贪图荣华富贵,贪求安逸享乐,不但很少有人能够放弃那些功名富贵,而且大多数人还会努力追求更大的功名富贵,甚至会为了实现自己的贪欲而不择手段,挺而走险,这样就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如果一个人,在自己事业的巅峰状态之下,主动放弃荣华富贵,甘于重新过平民百姓的生活,或者是慝名隐居,那是十分难得的,这才深知宇宙人生的真谛。作为修行人来讲,更应该视功名富贵如粪土,即使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功成名就之后也应该急流勇退,甘于隐居修行,这才称得上是深知天道,也才是真正的“替天行道”。虽然我国古代一些英雄好汉,在国家危难之时,就往往打着“替天行道”的口号揭杆而起,占山为王;但他们只不过是以此为借口,并不是真正的“替天行道”,所以也就难以取得成功。其实真正“替天行道”的圣人,从来不说自己“替天行道”,只是这样的圣人,古今中外少之又少。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老子在这段里面着重阐述修行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品德,因为修行其实就是修身,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修炼成就大道。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十分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如果品德修养连普通人都比不了,要说可以修行得道那是不可能的。 [注释] 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