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直译] 最圣贤的国君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最仁爱的君王抛弃仁义道德,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最聪明的国君抛弃物质物品交易的利润,偷窃抢劫的盗贼也就没有了。智慧、仁义、利益这三种事物,用它们来制订治理社会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对仁义理智礼法的学习,才能够免于忧愁烦恼。 [意译] 最圣贤的国君治理天下完全抛弃聪明机巧和心智计谋, 这样人们就可以得到比用心计治理天下百倍的好处。最仁慈的国君完全不用仁义道德作准绳来治理天下,这样人们就会恢复孝顺慈爱的自然本性。最聪明的国君不会利用物质利益来治理国家,这样人们不贪图金银财宝,偷窃抢劫的现象也就没有了。智慧、仁义、利益这三种事物,用它们来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用它们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那是无法真正治理好国家的。所以,要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就要让老百姓的思想意识有所归属,懂得天地大道的自然法则,保持朴素纯洁的生命本色,减少私欲杂念的困扰,抛弃对仁义理智礼法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实现天下大治国富民安的目的。 理解 这段文章主要是阐述修炼得道的国君应当如何治理天下。 天下大治,国富民安,这是老子十分推崇的理想社会。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关键是要有圣贤得道的国君,国君如果没有修炼得道,就不懂得怎样按照天地大道的法则来治理天下。那么,真正修炼得道的国君应当如何治理天下呢?老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个方面是讲圣贤的国君治理国家时应当抛弃聪明智巧,不能运用心计,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作为圣贤得道的国君,不会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而用心计智巧来治理国家,也不会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更不会出台一些新政策措施,以致治事国家的方法措施花样百出,让天下的百姓无所适从,疲于应付,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治理国家的办法,就要放弃自己的聪明智巧,一切听天由命,顺其自然,这样老百姓所得到的好处,要比运用聪明智巧竭精禅虑治理国家所得到的好处要多得多。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黄帝未得道时竭精禅虑治理国家,但天下的形势并不够理想,他修炼得道后实行无为而治而天下大治,开创了远古时代的理想盛世。也有一些帝王确实聪明绝顶雄才大略,但治理国家花样面出,不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甚至还走向国破家亡的地步,最典型的当是商纣王和隋炀帝。作为一个真正的修炼之人,在修炼之时更是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绝对不能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而想投机取巧、寻求捷径,企图以最短的时间取得取最好的修炼效果,那样的话只能是四处碰壁一无所获。特别是对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而言,要想进行修炼的话,更是要放弃做学问的习贯,不能有创新的意识,不能用怀疑的心态来看待所修炼的功法,如果是那样的话,纵使自己聪明绝顶,也始终无法入门,更不用说悟道得道。在修炼之时,只有抛弃放下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才可能迅速的进入修炼境界,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二个方面是讲圣贤的国君不能用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这样天下的百姓才能够恢复孝顺慈爱的本性。圣贤得道的仁慈国君,不会以仁义道德作为治理天下的准绳,也不会大力提倡孝顺慈爱,因为这是人们应的的自然本性。如果用仁义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准绳,大力宏扬和提倡孝顺慈爱的话,人们就不会真正的讲求孝顺慈爱,而会假仁假义、假慈假爱,社会伦理道德就将真正的沦丧殆尽。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更是要明白这样的道理,不能标榜和追求仁义道德,不能够把自己打扮成仁义道德的化身,更不能打出所谓“替天行道”的旗帜,因为仁义道德和孝顺慈爱都是人的自然本性,也是修行者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如果军这点都做不到,那他就不配修炼大道。 第三个方面是讲圣贤的国君不能用物质利益来治理国家,这样天下的百姓才能够安贫乐道,才不会有偷盗抢劫现象的发生。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是很好理解的。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知发生了多少次血腥的战争。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鲜血淋漓的抢劫掠夺的战争史,为了掠夺和控制资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知道发动了多少次战争,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侵略和抢劫。从一个国家来讲,如果最大化的追求物质利益,就会迫使人们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不择手段,明骗暗抢现象就会累禁不止。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必须舍弃对物质利益的渴求,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就行了,这样才能够安心修道,不会被七情六欲和物质利益所困扰,才能够取得理想的修炼效果。 由于智慧、仁义和利益有以上三个方面的缺陷,所以老子在阐述清楚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之后,接着总结认为用这三个方面作为治理国家的准绳是不行的,是无法真正实现天下大治目标的。那么圣贤得道的国君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来治理国家呢?那就是让老百姓的思想有所归属。但是,这个归属又是什么呢?在老子看来,就是天地大道,就是要让老百姓知道和掌握天地大道的道理,这才是老子本章所需要阐述的核心问题。如果天下的百姓都掌握了解天地大道的真理,都知道我们得到宝贵的人身并不容易,如果不抓紧今生精勤修炼,彻底摆脱六道轮回的话,我们今后的生生世世就有可能永远难以摆脱生命物质循环往复的的苦恼,那么天下的百姓还会极力追求物质利益吗?还会不讲究慈爱孝顺吗?还会去追求那些聪明智巧吗?显然不会再这样做了,而会安道乐道了,大家都安贫乐道,积极修炼,自然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开创人间的美好天堂。 说到这里,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从道家的传承和功法来讲,对于修炼者的资质要求极高,而且以自隐无名为要务,所以道家千百年来真正修炼到最高境界的人,文献记载和为后人所知道的并不多。因为道家并不提倡普度众生,道家的功法也并不合适大众修炼。对此问题,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要比我们明白得多,也正因为如此,他虽然法力高深但却无法广收门徒宏扬无上道法,若不是关尹子请求他著述的话,我们今天连《道德经》也看不到,更不知道老子是何人了。正因为如此,老子才有所感慨,作为一个修炼大家,他何尝不希望天下之人都修炼大道,都能够修炼成就道果呢?但是道家道法精深微妙,却又不是一般人所能修炼的。所以他才希望圣贤得道的国君,能够推广普及一种普通老百姓都能够修炼的功法,让天下百姓都能够掌握修炼天地大道,这不就能够实现天下大治,创造人间天堂的宏伟目标了吗? [注释] 1、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而是自作聪明之意。 2、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3、文:条文、法则。 4、属:归属、适从。 5、见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义词。 6、绝学无忧: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独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婴儿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⒂,而我独若遗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⒅,我独昏昏⒆。俗人察察⒇,我独闷闷[21]。澹兮[22],其若海;飂兮[23],若无止。众人皆有以[24],而我独顽且鄙[25]。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6]。 [直译]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种风气,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意译] 恭敬与谦卑之间,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事物,相差又有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事情,我们不能够不畏惧。这种风气,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好像永远没有穷尽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享受着盛大宴席的美味般高兴,如同春天里登上高台眺望美景般快乐。但是,唯独我与众不同,一个人独自甘于淡泊宁静,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那种糊糊涂涂不谙世事的样子,如同婴儿还没有长大,不知道人情世故到底是什么。消遥闲散自由自在,好像没有家庭羁绊、没有任何牵挂似的。众人都有剩余的财物,唯独我却像什么也不没有似的。难道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吗?世俗之人都喜欢自我炫耀声名显赫,唯独我却愚钝暗昧默默无闻。众人对世事都观察细致了然于心,唯独我却不识时务迷迷糊糊。难道这就是真正的我吗?我的心胸宽广辽阔啊,就像那大海一样包容万象。我的内心就象那飓风一样啊,那里有着停止的时候。世人都有着精明灵巧的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什么都不懂。为什么唯独我与人不同呢?关键是我把修道看得很重要。 理解 这段文章虽然字数较多,但意思却相对简单,主要就是阐述说明修道之人与世俗之人在思想行为上的表现差别而已。不过,这段文章的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分析说明一下,因为这段文章分析了几个问题,也是从几个层次来进行具体阐述的。 第一个层次,就是前面的四句话,两个问号。主要是阐述恭敬和谦卑、美好和丑恶之间的界限和标准问题,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彼此之间的标准有时是很模糊的,不同人群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和不同时代评判是非的标准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因此,老子在这里才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目的就是要告戒我们修炼之人,要弄清楚是非善恶的标准问题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世俗的善恶是非标准所左右,特别是修炼的时候不要生起分别心,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修炼成果。 第二个层次,就是接下来的四句话,主要是阐述社会风气的巨大影响力问题。作为世俗中人,社会风气对其有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如果我们逆势而为,在生活中我们就有可能寸步难行。这种风气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呢?谁也说不清楚。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这种风气就不会消失。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讲,不能够为这种社会风气所左右,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认真修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断进步。要是被这种社会风气所左右,那就只能够做一个普通人。对此,老子是深有感受和体悟的。 第三个层次,主要是具体的对比来阐述我和众人思想行为上的异同。第一个方面,众人都陶醉于美好的生活,活得有滋有味,而我却不为世俗的欢乐所陶醉,好象还未长大的婴儿一样不通世故。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讲,世俗的欢乐都是很短暂的,都是虚幻的,只有本体觉悟才是永恒的。因此,修行之人不会追求世间的欢乐,而要追求修道得道,正因为如此他就显得与众人格格不同。佛教对人生苦短的道理阐述得非常全面清楚,我们而在来看看人生八苦的内容: 佛说的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共有:一、生苦,有五种,一是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二是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二、老苦,有二种,一是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二是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三、病苦,有二种,一是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二是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种,一是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是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五、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 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五盛阴”也作“五阴盛”,“五阴”即“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第二个方面,从物质财富方面来阐述说明我与众人的不同。众人都追求财富,都有不少财产,而我却从未把追求财富之事放在心上,以至于自无分文,在别人看来我的心思实在是太愚蠢了。财富是身外之物,作为一个修行人更应该明白这点,他是不会去追求物质财富的。在此方面,古往今来的修行人都是如此。比如释迦牟尼佛祖,他本身就是太子,徕来荣华富贵,但为了追求无上佛法,他舍弃了一切而出家修道,最终才成就了无上佛果。他修道成功以后,在四十多年的宏法时间里,他更生活得十分辛苦,从未追求半分财富,就是温饱问题也还是靠乞讨解决。道家修炼之人虽然并不要求修行之人靠乞讨解决生存问题,但也并不造成追求物质财富。在此方面,佛道两家都是相同的。但是,世俗社会却在极力追求财富,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到处物欲横流,铜臭满天,主流社会又以拥有财富和社会地位来作为衡量评判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这样就迫使不少人为追求财富不择手段、所在挺而走险,甚至杀人放火、无所不为。人们为了追求享乐而甘愿充当物质财富的奴隶,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悲哀。因此,在今天这样的社会,我们一定要正确的看待物质财富,虽然没有一定的物质财富会给我们的生活修行造成很大不便,但也不能够过分追求物质财富,一切都要适度。作为修行之人来讲,更要有正确的物质财富观,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就行了。 第三个方面,共用两组对比、八句话,来说明在社会名声等方面我与众人的不同。第一个不同表现在社会名声方面,很多人都声名显赫、社会知名度很高,而我却默默无闻。第二个不同表现对世事的洞察方面,很多人洞察世故、八面玲珑,而我却憨厚老实、不通世故。讲完这两个方面的表现之后,老子接着发出了感慨,其实这种外在的表现,那里是真实的我呢?整个世界有谁知道我的心胸象大海一样宽广、包容万象,内心就象那狂风暴雨一般汹涌澎湃,那里有着停止的时候。老子在这里着重要说明的是,真正的修行之人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多彩,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也无法理解。确实作为一个修行人,他虽然外表看来是在打坐修炼,但他所进入的境界却是不为外人所知的。那个修炼境界到底有多美好、到底有多凶险,确实不是外人所能理解和明白的,要不然修炼之人也就不会走火入魔了。大家都明白,平常之人若不是遭遇非常重大的变故和打击,他的神志绝对不会发生错乱,更不会得神经病。通常修行之人的心态都比较好,所以,在修炼的境界中,如果没有碰到比平常生活更加恐怖的事故和打击,修行者是绝对不会走火入魔的。因此,我们就不难明白老子为何要如此感慨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何等的丰富多彩和汹涌澎湃了。 第四个层次,结尾的四句话,总结说明我为何与众不同的原因。我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呢?我为什么不象世人那样精通谋生的技艺呢?那是因为我的人生目标跟众人不同,众人不懂得修行的道理,为了追求物质享乐而活着,而我懂得了宇宙的真理和修行的道理,我把修炼得道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注释] 1、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2、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即美丑、善恶。 3、畏:惧怕、畏惧。 4、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 5、未央:未尽、未完。 6、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7、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 8、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 9、我: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称,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 10、泊:淡泊、恬静。 11、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 12、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13、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14、傫傫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15、有余:有丰盛的财货。 16、遗:不足的意思。 17、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 18、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19、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20、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21、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22、澹兮:辽远广阔的样子。 23、飓兮:急风。 24、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 25、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26、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直译] 针尖般小孔所容纳的事物,包涵着天地大道的全部信息。“道”这个东西的表现形态,没有清楚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飘飘缈缈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实质的东西;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意译] 针尖般小孔所包容的事物,都包涵着天地大道的全部信息,总是与天地大道相符合的。“道”的表现形态,没有具体的形象和固定的实体,是不能用语言形容清楚的。道是那样的恍恍惚惚,但其中却有着具体的形象。它是那样的飘飘缈缈,但其中却有着实在的物质。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但其中却有着实质的东西;那精微的东西是最真实的,那精微的物质是可以真实可信的。从今天上溯到远古时代,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知道宇宙的起源。我怎么才能知道天地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就是从“道”开始认识的。 理解 这段文章老子主要是从微观层次阐述道的具体表现形态。 首先,老子认为即使微小得如同针尖的事物,都包容着宇宙的全部信息,这与释迦牟尼佛“芥粒之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的道理是一样的。在此方面,王存臻的宇宙宙全息统一论阐述得比较清楚。 在宇宙统一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可以通俗地说,一切事物都具有时空四维全息性;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对应关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其它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质普遍具有记忆性,事物总是力图按照自己记忆中存在的模式来复制新事物;全息是有差别的全息。宇宙全息统一论与其他一切学科处于全息联系之中,它来自一切学科,又将返回一切学科。从而建立起一系列全息分支学科,如:全息宇宙学、全息天文学、全息物理学、全息化学、全息生物学、全息人体科学、全息思维科学、全息意识学、全息心理学、全息社会学、全息伦理学、全息经济学.全息语言学、全息数学、全息系统学、全息控制学、全息协同学、全息考古学……等等。进一步建立起宇宙全息工程,如:天文全息工程、物理全息工程、化学全息工程、生物全息工程、人体全息工程、经络全息工程、气象全息工程……等等。宇宙全息一论揭示了能够将一切领域沟通起来的宇宙万物的构造规律,揭示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具体方式,深化了普遍联系的原理,丰富了转化论,使古老的整体观焕发青春。宇宙全息统一论首次从全息统一的高度阐明了宇宙的大统一,为科学的大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整体性新学科提出了全新的宇宙整体观,首次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融为一体,统一起来,使人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观察自身与世界,对各门具体科学都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为理论科技学者研究宇宙万物提供了捷径,成为打开宇宙迷宫的金钥匙。 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四维立体全息性;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看相互全息的关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了其它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中;物质普遍具有记忆性,事物总是力图按照自己的记亿中存在的模式来复制新事物;全息是有差别的全息。 宇宙全息重演律主要内容是:宇宙重演律是说任一子系统的发展过程是系统发展史乃至宇宙演化史的一个缩影,是其简略而又迅速的重演,并且于系统的构造模式是系统构造模式乃至宇宙构造模式的复写。由于在这种重演中前者包含了后者的一切信息,故也可称之为宇宙全息重演律;-宇宙全息重演律实质上是宇宙全息律中的过程全息和空间结构全息律;宇宙全息重演律包含三大定律: 1、构造模式重演律。这是一种全息递归结构; 2、周期重演律。它揭示了诸系统之间的动态重演; 3、过程重演律。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全息递归结构。 信息和全息是字宙全总统一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原概念。而全息只是信息的属性,故又可归用于信息,因此可以说,信息是宇宙全息统一论体系的全息基元,在信息这个概念中潜含着整个体系的全部信息,宇宙全息统一论的大树就从这粒种子开始发芽、生长、结果,其他一切内容、概念皆由此发展而来。因此首先要阐明信息这一概念。如维纳所说,信息既不是能量也不是物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是可以脱离物质和能量而存在的,实际上它只有依赖于物质和能量才能存在,信息、物质、能量是相互包含的,是一个整体,它们只是对同一个东西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表达,换言之,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表现。因此,如果给信息下个定义的话,那就公信息是物质、能量和精神的属性或存在模式,是物质、能量和精神的时空序(这里的序包含两个方面有序和无序。不应把信息仅仅理解为事物的有序性,因为无序也是一种序,因而无序也是一种信息,信息是有序和无序的总和)。这样,我们就把精神、信息、物质、能量有机地联系成了一体。 接着,老子分几个方面,通过微观层次的对道的具体形态进行了阐述。如何通过微观层次来观察体悟大道的特征及其运行的方式呢?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在那个时候大概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五眼六通的特殊功能来观察体悟大道的特点,特别是修炼到法眼通、佛眼通的阶段,那就更加容易观察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五眼通的有关概念和内涵。 肉眼通:肉眼指一般的眼睛。所见非常有限,而且无法看穿一切有形物质,只能看非常短的距离,可以说是非常受到局限的“观看”工具。但是如果经过用功的修行,肉眼也能穿越有形的物质而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物,可见人的潜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即使肉眼这个感官,也只是使用到很少的能力,足见修行是每一个人其实都应该作的事情,因为如果感官有限,往往就会落入有限的思考,也继而作出“有限”的行为,而对于这浩瀚的宇宙而言,不啻是坐井观天,故人人宜修行,最起码,可以扩展自己的“视界”,何乐而不为呢? 天眼通,是天人拥有的视力。能够看得相当广泛,能够看穿有形的物质,而且能随心所欲的观看自己想观看的任何人事物,但天人由于天界的境界不同,所看的能力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异,例如四禅天的天人和初禅天天人所看的范围,当然就是四禅天天人看得更清晰、更广泛,故天眼绝对与修证功夫有关,修得越好,看得就广泛。欲界的人类,一样可以修得天眼,因为肉身虽然处欲界,可是还有天色身也与肉身并存,经过修行,天色身就会慢慢的醒觉,醒觉以后就会睁开天色身的眼睛——天眼,故修行得力之人,天眼会慢慢张开,就会看到一切欲界众生看不到的人事物。但是天眼的证得与一个人的开悟与否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很可能一个有天眼能力的人,完全不懂空性,也很可能一个天眼尚未打开的人,已经澈见诸法实相,故一切的神通现象,切莫执着,因为因缘甚深,每一个人透过修行而证得的神通并非次第完全相同,相反的,每一个人证得的神通能力都是不太一样,除非已经证得佛眼,才是究竟证得,否则都是千差万别,故修行人切忌与别人比较进度,尤其是神通证得的进度。 慧眼通,是开悟之眼。只要开悟者,就是拥有慧眼之人,也可以说,有慧眼,则必定是开悟者;这是一体两面之事。对于诸法实相已经完全明白,这就是慧眼,已经不再受到外相的干扰与朿缚,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也就是拥有空性知见与证量的人,修行人有没有天眼倒还不是最重要,因为如果没有空性作为依凭,看到越多,烦恼也就越多;而一个修行人拥有慧眼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见性了、悟空了,才有办法称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才有办法离开一切的执着,也才有办法解脱生死轮回,因为一切的执着都会感召障碍,都会感召更多的业力,那么修行人了业都来不及了,那能再造业呢?故慧眼是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努力证得的证量,因为所谓的法眼、佛眼也是植根于慧眼而继续证得的。 法眼通,是善辨众生根器以及八万四千种佛法之眼。佛法是珍贵无比的,但其实佛法并不是佛所发明,而是宇宙间迎向光明的方法,只要修证到法眼,便能知悉这一切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八万四千种佛法。所以法眼修得越好,就自然而然知道越多的佛法,相对的,也越明白众生学习佛法的根器与因缘,故法眼是大乘菩萨道行者宜努力证得的证量,因为法布施是无上布施,而唯有法眼开展了,才能作此无上布施,自利利他。 佛眼通,是佛圆满澈见一切之眼。佛眼是五眼中的最后一眼,也是最圆满之眼,佛眼能够悉知悉见一切,也能对治一切,故佛眼即是最究竟的证量,一切圆满,一切具足。 要观察微观层次的大道怎样运行,还在一种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元神出窍,包括调动阴神和阳神的功夫进行观察体悟,因为修炼到较高层次之后,修行人的元神将会具有相当的法力,甚至可以千变万化,如果元神变得极其微小,对微观层次的东西也就可以看得相当清楚。对这个问题我们用不着多加说明了,大家只要修行到那个阶段自然就会明白。 明白了观察体悟大道特点和运行方式的两种方法之后,老子又通过几个层次来阐述道的的特征呢?第一个层次,首先说道的表现形态总是恍惚恍惚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和表述清楚的。结合我们前面的阐述,这里所说的“道”,就是最细微层次上的物质了,就是纵贯整个宇宙天地的最基本物质,它是再也不可分割的物质形态。但是这个物质形态我们却永远也看不清楚,只能看到它总是恍惚恍惚的样子。到目前为止,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人能对天地大道观察体悟到如此精深的程度。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知道老子的功夫高深到何等程度。第二个层次,就是后面的几句话,主要是说在这种恍恍惚惚的状态中,还可看到具体的形象,还可以看到真实的物体,而且这些形象和物体都是真实不虚的。修炼的人都知道,修炼到一定的层次,就会进入一种恍恍惚惚的状态,突破这种状态就会进入另外一遍天地,其一是打开天眼,其二就是元神出窍。对这个问题,我们用不着多加阐述。不过,老子在那观察体悟大道运行的最细微的层次中,仍然能够进入这种状态,那的确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也不能不让我们赞叹道的伟大和神奇。第三个层次,在阐述清楚道的表现形态后,再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总结。“道”的这种表现形态,从古到今天都没有消失,将来也不会消失,我们通过观察它才知道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宇宙的根本。 最后两句话是结束语,老子明确的告诉大家,我就是通过观察天地大道,才知道和掌握了宇宙的真理和万物的本质。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我们用不着多说。 [注释] 1、孔:小孔,针孔。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