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馆藏《易经》综合研究(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六、 祭祀与信仰
    
    祭祀是对战争的精神补济。
    殷军大举进攻,鬼方弃甲曳车溃逃,压随其尾的是妇女,她们赤身裸体不用茀遮蔽,致使殷军停止了追逐。七日后,殷才取得鬼方域。
    殷高宗武丁(前1324—前1266)伐鬼方(今陕西西北境)用兵三年,才攻克鬼方,有成千上万的将士为之献身。为鼓舞斗志,人们举烈士生前穿过的破旧短衣,于每年冬至之日实行斋戒,招其魂回归故里。东边的邻里杀牛冬祭,西边的邻里用新菜春祭。西邻的斋祭更实在地受其福祉,当誉为首选。
    古文
    既1济2。曳3其轮4,濡其尾,妇亡其茀6。勿逐7,七日得。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8,襦9有衣袽10,冬日11戒12。东邻13杀牛以祭,不如西邻之禴祭14,实受其福,濡其首。※
    注释
    1既—用尽,缺乏。《淮南子·精神训》:“精神何能久驰骋而不既乎。”
    2济—补缺济乏。《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3曳—音夜。拖也。《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此处从《传世本》。
    4轮—车的代称。《拾遗记·周穆王》:“又副以瑶华之轮十乘。”此处从《传世本》。
    5尾—尾随。
    6茀—遮蔽物。《诗·卫风·硕人》:“翟茀以朝”。孔颖达疏:“茀,车蔽也。妇人乘车不露见,车之前后设障,以自隐蔽谓之茀。”此处从《传世本》。
    7逐—追逐。此处从《传世本》。
    8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武丁(前1324—1266),庙号“高宗”。曾同活动于今陕西西北境的鬼方民族有三年的长期战争,在周的先人帮助下,才阻止了鬼方的侵袭。
    9襦—上服。《说文》:“短衣也。”详见《招魂》篇。此处从《汉帛书》。
    10衣袽—袽,音如,破旧。衣袽,破旧的衣服。此处从《传世本》。
    11冬日—指冬至日,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此处从《楚竹书》。
    12戒—斋戒。《礼记·礼器》:“七日戒。”
    13邻—《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皆有地域”,邻,泛指某地区。
    14禴祭—古代宗庙四时祭之一。《汉书·郊祀志下》:“禴祭”,颜师古注:“煮新菜而祭。”孔颖达疏:“禴,殷春祭之名。”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汉帛书》、《传世本》命为“既济”。
    禴   
    周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1002),昭王南征楚国,死于途中,穆王继位。穆王令勿勿不息地抚恤南征时丧亡的将士,准允在春日实行禴祭,凡战场所在地的诸侯,须登虚邑临场祭祀,国王设飨宴于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城东北),亲登祭台台阶,不息地燃化各种衣服鞋帽等冥器以祭之。
    古文
    登1,勿2恤3南征4,允登禴5,登虚邑6,王用亨7于岐山8,登阶9,冥10登不息。※
    注释
    1登—升、上。如登阶祭祀。此处从《汉帛书》。
    2勿—勿勿,勤勉不息。《礼记·礼器》:“勿勿于其欲其飨之也。”
    3恤—抚恤《国语·周语上》:“勤恤民隐而除其害。”此处从《传世本》。
    4南征—征,征伐。《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南征,指周昭王南征楚国。
    5禴—古代宗庙四时祭之一。《诗·小雅·天保》:“禴、祠、丞、尝。”孔颖达疏:“禴,殷春祭之名。”此处从《传世本》。
    6虚邑—管辖地名称。《说文·丘部》:“古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
    7亨—同享,飨宴。
    8岐山—在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山状如柱,亦称天柱山。《书·禹贡》:“治梁及岐。”
    9阶—台阶。《礼记·丧大记》:“复有林麓则虞人设阶。”郑玄注:“复,招魂得魂也;阶,所乘以升屋也。”
    10冥—死人所用之器物。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
    ※ 本篇《汉竹书》、《汉帛书》命为“登”,《传世本》命为“升”。
    
    腞车载着帝王的灵柩,由有服亲属发引,孝子在灵车之尾执引,因人数众多,用黄牛之革作引绳亦莫能胜,不时被簇拥的人群拉脱,脱了又系到灵车上。
    临葬时,帝王有疾之前畜养的男臣女妾们,以最好的酒食,以隆重的嘉礼设祭,表示对亡者的永叹。
    古文
    腞1,腞尾2执3之,用黄牛之革4莫之胜,说5系6腞。
    有疾畜7臣妾8,好腞,嘉9腞,肥11腞。※
    注释
    1腞—音篆。腞楯,运棺车。《庄子·达生》:“死得于腞楯之上。”郭庆藩集释引王念生曰:“腞,读为辁,谓载柩车也。”此处从《楚竹书》。
    2尾—事物的末后部分。如车尾。
    3执—执引。《礼记·檀弓下》:“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塘,皆执绋。”此处从《传世本》。
    4革—皮革。此处从《楚竹书》。
    5说—通脱。此处从《传世本》。
    6系—打结,系上。此处从《楚竹书》。
    7畜—养,《孟子·梁惠王下》:“畜君何忧?”
    8臣妾—西周、春秋时对所属臣下的称谓。《左传·僖公十三年》:“男为臣,女为人妾。”此处从《楚竹书》。
    9嘉—嘉礼,古代五礼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大丧亦如之,王哭诸侯亦如之。”
    10肥—思念,永叹。《诗·邶风·泉水》:“我思肥水,兹之永叹。”
    ※ 本篇《楚竹书》命为“  ”,《汉竹书》命为“椽”《汉帛书》命为“  ”《传世本》命为“遁”。
    哭    吊
    周襄王十二年(公元前640)秋八月,吴子寿梦卒,诸侯们都来周庙哭吊。因亡者生前有功于周,凡前来哭吊者均是甘心情愿的,既忧之又悲伤,最为悲痛的要数其相亲知己。周襄王因与吴侯情义不薄,故为其举行了敦厚的葬礼。
    古文
    临1,至于八月,咸2临,咸临,甘3临既忧之。至4临知5临,大君6之义7,敦8临。※
    注释
    1临—哭吊死者。《左传·襄公十二年》:“秋,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礼也。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  为刑、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此处从《传世本》。
    2咸—都。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从《传世本》。
    3甘—甘心情愿。鲁迅《自嘲》诗:“俯首甘为孺子牛。”
    4至—最、极。《史记·酷史列传》:“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
    5知—相亲、知心。《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杜预注:“与叔孙相亲知。”
    6大君—国君,这里指周襄王。
    7义—情主。曹植《赠丁仪》诗:“亲交义不薄。”此处从《汉竹书》。
    8敦—厚。《孟子·万章下》:“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 本篇《汉竹书》、《汉帛书》命为“林”,《传世本》命为“临”。
    萃    儿
    周王的侍女萃儿死了,王临时于宗庙用大牲畜祭祀。是非礼乱伦之举,还是不弃焦萃之德?一时议论纷纭。宫女们聚于一屋在取笑,周王却忧感牵挽,乃用禴祭之礼祭之。“萃儿啊!萃儿,你应有王妾的地位,并非是用后即弃的行李。”周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着。
    古文
    萃1王假2于庙用大牲,乃乱3乃萃,若其号4,一屋于笑,恤5引6,乃用禴7,“萃如嗟8如,萃有位,非赍9。”涕洟10。※
    注释
    1萃—周王身边的侍女。《左传·成公九年》:“虽有姬、姜,无弃焦、萃。”此处从《传世本》。
    2假—临时。《汉书·平帝纪》:“遗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假节”,临时的节符。此处从《传世本》。
    3乱—乱伦。《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此处从《传世本》。
    4号—议论纷纭。
    5恤—忧感。《诗·小雅·蓼莪》:“出则含恤。”此处从《传世本》。
    6引—牵挽。《淮南子·修为训》:“引之不来,推之不往。”
    7禴—古代宗庙四时祭之一。此处从《传世本》。
    8嗟—感叹声。《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此处从《传世本》。
    9赍—音齐,行李。《汉书·食货志下》:“行者赍,居者送。”此处从《传世本》。
    10涕洟—《礼记·内则》:“不敢唾 夷。”孔颖疏:“自目出曰涕,自鼻出曰 夷。”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楚竹书》命为“  ”,《汉帛书》命为“卒”,《传世本》命为“萃”。
    招    魂
    招魂是荆楚之俗,人死后使人将其上衣撂过屋顶,再以其衣由巫人三招其魂。依照某人生前经历,巫告曰:“君战死于郊野,魂啊,怎么能离开尸体而远去?君少年就立志于沙场,魂啊,杀尽来犯之敌的誓言还待实现!君为挑战敌寇而陷落泥潭,被敌伤于要害,为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魂啊,国人为你备有酒食,归来吧!”告罢,将上衣复盖在尸体上,葬入于墓穴之中。此时有不请自来的楚国三位客人,对其亦表示敬意。招魂礼仪结束。
    古文
    襦有复光1。“襦于郊2恒3,襦于沙4少有言终5;襦于泥致寇6至,襦于血出自穴7,襦于酒食。”入于穴。有不楚客8三人来敬之。终。※
    注释
    1襦有复光—襦,上服,《说文》:“短衣也。”用襦“招魂复魂”,《集韻》:“諡法能绍前业曰光”。《楚辞·招魂》:“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臬某,复遂以其衣三招之,乃下以复尸,此礼所谓复而说者,以为招魂复魂;又以为尽爱之道,而有祷祠之心者,盖犹异其复生也。如是而不生,则不生矣,于是乃行死事,此制礼者之意也,而荆楚之俗,乃或以是施之生人。”此处从《汉帛书》。
    2郊—《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此处从《传世本》。
    3恒—古文作“外”,恒干即尸体。《楚辞·招魂》:“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注言魂灵常扶人养命,何为去君之常体,而远之四方乎。”
    4沙—沙场,即战场。李白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少有言终—少,《传世本》作“小”。终,《楚竹书》、《汉帛书》作“冬”,冬与终同。
    6致寇—单骑挑战谓致寇。《左传》:“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此处从《汉帛书》。
    7穴—一曰人身要害处谓之穴。《宋濂诗》:“更参九箴法,俞穴别肤凑。”一曰墓地茔兆曰穴,《诗》:“死则同穴”。
    8楚客—《汉帛书》为“楚客”以指明招魂为楚之民俗。此处从《汉帛书》。
    ※ 本篇《楚竹书》命为“  ”《汉帛书》命为“  ”《传世本》命为“需”。
    反    复
    幽灵啊,反复吧!这里出入无碍,你涉过大河原道反复吧。今天是第七日,你还去之不远,尚未跨出地界,快休止,别前进。
    我们似乎看到群神并行,看到你在其中,看到你从中独复,快快反复吧,不要迷恋那边幽境。
    我们国家正受人欺凌,行师用兵终于大败,其国君被扣为人质,十年了不曾克服。幽灵啊,反复吧!我们一起出征。
    古文
    复1,出入无疾2,冯3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4不远复,无祗5,休6复。
    频7复,中行,独复,敦8复,迷复。
    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至于十年不克,征。※
    注释
    1复—古代丧礼,称招魂为“复”。《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北面,求诸幽之义也。”
    2疾—害也,碍也。《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
    3冯—涉也。《尔雅·释训》:“冯河,徒涉也。”此处从《汉竹书》。
    4七日来复—葬后七日曰“复土”,行复土之祭。
    5祗—地神。杨泉《物理论》:“地者,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祗。”此处从《传世本》。
    6休—止也,休止,停止。
    7频—并列。《国语·楚语下》:“百嘉备舍,群神频行。”此处从《传世本》。
    8敦—督促。《孟子·公孙丑下》:“使虞敦匠。”
    ※ 本篇《楚竹书》命为“  ”,《汉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命为“复”。
    生    离
    某公决定生离,家人杀所畜母牛作祭礼,邻里对此议论不一,错然敬之。生离择于黄道之日的日西斜之时,人们不敲击瓦缶乐器,只哼着歌儿送老人登上薪炭堆。哟嗬!突如其来点燃焚烧,老人死于火中,弃世而去。在场的人涕泪沱流若同死者的亲戚,嗟乎!是赞,还是叹?
    王用安葬出征烈士的床式葬具—折,予以嘉奖,首获其奖的并不是这怪异的人,乞今早已有之。
    古文
    离1,畜牝2牛礼,错3然敬之。黄4离,日昃5之离,不鼓缶6而歌则大耋7之。嗟!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出涕沱若戚,嗟若!王用出征有嘉8折9,首获不其丑10。※
    注释
    1离—离别,生离死别。此处从《传世本》。
    2牝—鸟兽的雌性。
    3错—认识不一,乖错。《汉书·五行志上》:“刘向治〈谷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此处从《传世本》。
    4黄—黄道吉日。《史记·天官书》:“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黄道。”
    5昃—音仄。日西斜。此处从《传世本》。
    6缶—瓦质的打击乐器。《汉书·杨恽传》:“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此处从《传世本》。
    7耋—音迭。《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者,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七十(岁)曰耋。”此处从《传世本》。
    8嘉—嘉奖。曹丕《槐赋》:“有大邦之美树,惟令质之可嘉。”
    9折—古代葬具。形如床,无足。《仪礼·既夕礼》:“折横覆之。”
    10丑—怪异的事。《荀子·宥坐》:“记丑而博。”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汉竹书》、《传世本》命为“离”, 《汉帛书》命为“罗”。
    筭    卜
    置卜案于室中央,用筭筹五十支作前进后退推动,进行筭卜。筭筹放在案下,筮人纷纷频繁地将其推动若干次,然后,对猎人说:“这次田猎可获三品,但起初先庚三日无收获,到最终后庚三日有所获。”
    筮人又将筭筹放在案下,照前一样推动若干次,然后对商人说:“这次经商不利,将丧失用作资财的铜斧。”
    古文
    筭1,进退。筭在床下,用使巫纷若频筭,田2获三品,无初有终,先庚3三日,后庚三日。
    筭在床下,丧其资斧4。※
    注释
    1筭—音算。用蓍草制作。《说文·竹部》:“筭长6寸(周尺长19。91厘米,6寸合今11。946厘米),计历数者。”后用作卜筮。《周易·筮仪》:“择地洁处为蓍室,南户置床于室中央,蓍五十茎。”床,即置龟壳、筭筹、经书等卜具的卜案,此处从《汉帛书》。
    2田—打猎。《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3庚—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位。庚日对庚日先后相隔十天。
    4资斧—铜斧本为生产工具,因铜本身具有一定价值,而成为资财,号“资斧”,参与商品交换。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汉帛书》命为“筭”,《传世本》命为“巽”。
    小    狗
    我遇到一只小狗,不是我招惹那小狗,而是那小狗乞求我,跟着我回家。为了此事,我初次占筮卜问,说是吉祥的,再三抽蓍卜问,又说不吉利。筮人说:“若舍放了小狗,有如受肉刑的人,解脱了脚镣手铐,可以回家了。若包容收留了小狗,老妇之子能成家立业;但女不要嫁给有钱的丈夫,因为那人不知躬亲之礼。若克服困难把小狗养起来,就要用击打的方法训练它,叫它不要伤害家畜,而要抵御野兽。”
    古文
    龙1,匪2我求3童4龙,童龙求我。初筮5吉6,再三犊7,犊则不吉。“废8龙,刑人9说桎梏11以往。包12龙,老13妇子克14家,勿用取15女见金夫16不有躬17。困18龙童龙,击龙为寇19、御寇 。”※
    注释
    1龙—《集韻》:“音茫”,又“音蒙”。《尔雅释畜》:“龙,狗也。”《周礼·地官》:“凡外祭毁事用龙,<毛氏注>龙,狗也。”此处从《楚竹书》。
    2匪—《说文》:“一曰非也。”
    3求—招来也。《礼学记》:“发虑宪求善良。”《增韻》:“觅也,乞也。”
    4童—幼小畜也。《诗·大雅》:“俾出童羖。”
    5筮—《集韻》:“音誓。”《广韻》:“龟曰卜,蓍曰筮,巫威作筮,筮决也。”
    6吉—《广韻》:“吉利也。”此处从《汉帛书》。
    7犊—《集韻》:“音牍,抽也。”此处从《汉帛书》。
    8废—《尔雅释诂》:“废,舍也,注舍放也。”此处从《汉帛书》。
    9刑人—谓受过肉刑的人。《礼记·曲礼上》:“刑人不在君侧。”
    10说—通脱。
    11桎梏—音质固。古代拘系罪人脚手的刑具。《周礼·秋官·掌囚》:“中罪桎梏。〈郑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
    12包—包容。此处从《传世本》。
    13老—此处从《汉竹书》。
    14克—能够,胜任。《书·尧典》:“克明峻德。”
    15取—通娶。
    16金夫—多财而无爱情的丈夫。
    17躬—亲自为之曰躬,“事必躬亲”。此处《楚竹书》、《汉竹书》作“躳”。《五经文字》:“躬俗躳字。”
    18困—《文韻》:“穷也,苦也。”《书·大禹谟》:“不废困穷”。
    19寇—《文韻》:“仇也,贼也。”
    ※ 本篇《楚竹书》命为“龙”,《汉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命为“蒙”。
    叛    逆
    这里有一个叛逆者的话柄:“舍去你的灵龟,看我老头的行动!” 说的是有位老人颠狂地把卜案上的经书,甩拂于荒丘之上,老人边行走边甩拂,口里还嚷着“十年不用,十年不用。”颠狂的老人虎视眈眈,其容笛笛,一派荡涤邪志,纳之雅正的模样。甩拂经书的事,居然全由老人自便。
    古文
    观颐1自求口实2;“舍尔灵龟3,观4我朵5颐!”颠6颐拂7经8于丘。颐征9拂,颐:“十年勿用。”颠颐虎视眈眈,其容笛笛10拂经居由颐。※
    注释
    1颐—老也。《礼·礼曲》:“百年曰期颐”。
    2口实—话柄。《国语·楚语下》:“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3灵龟—《尔雅·释鱼》:“二曰灵龟。郭璞注:涪陵郡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似玳瑁。俗乎为灵龟。”
    4观—示人,给人看。《汉书·宣帝纪》:“观以珍宝”。
    5朵—动词。《鸡肋篇》:“以手抓物谓之朵。”此处从《传世本》。
    6颠—与癫同,狂也。《唐书·张旭传》:“旭大醉,呼叫狂走,以头濡墨而书,世号张颠。”此处从《汉帛书》。
    7拂—《广韻》:“去也,拭也,除也。”此处从《传世本》。
    8经—经书。如“四书五经”。此处指《易》经。
    9征—《尔雅释言》:“行也”。此处从《楚竹书》。
    10其容笛笛—容,容貌。笛笛,涤邪纳正貌。《风俗通》:“丘仲作笛笛涤也,荡涤邪志,纳之雅正”。此处从《汉帛书》。
    ※ 本篇《楚竹书》、《汉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命为“颐”。”(罗俊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