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梁涛:孟子行年考(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凤凰网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己巳(公元前352年)
    〇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据《韩诗外传》记载,孟子曾有过休妻的一段小插曲:孟子回家,进屋看到妻子神情傲慢,于是想要休妻,却遭到孟母的反对。因为古代礼制规定,进门时,要问谁在家里;上堂时,要发出声音;进到屋里,目光要向下,这样是为了尊重别人的隐私。而孟子没有按照礼制的规定去作,结果看到妻子傲慢的神情,因此违礼的应该是孟子。
    【文献】《荀子·解蔽》:“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韩诗外传·卷九》:“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母曰:‘何知之?’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又见《列女传》。
    【考辨】孟子欲休妻事不可详考,大致为结婚不久时事。古人结婚较早,故暂列于此。
    周显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〇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邹国与鲁国发生争斗,邹国的长官(有司)被打死三十多人,而邹国的百姓却在一旁无动于衷。是年孟子约四十岁,在邹国有了一定的声望和影响。邹穆公便向孟子请教,该如何处置这些人。孟子认为,邹国的百姓见死不救,是因为这些长官平时缺乏仁爱之心,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因而得到报复,于是他劝邹穆公“行仁政”。贾谊《新书》中记载邹穆公行仁政,可能就是受到孟子的影响。孟子这里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但对仁政的具体内容却没有说明,表明他的思想还在形成之中。
    【文献】《孟子·梁惠王下》:“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食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考辨】孟子为邹国人,其游说诸侯应当是从邹穆公开始的。周广业《孟子四考》:“孟子之仕,自邹始也。时方隐居乐道,……会与鲁哄,有司多死者,公问如何而可?孟子以仁政勉之。”关于此章的时间,学者一般认为是孟子四十岁时。如潭贞默《孟子编年略》:“孟子四十以前,讲学设教;六十以后,归老著书。其传食诸侯当在四十以外。”狄子奇《孟子编年》则列于周显王三十七年,孟子四十一岁(注:狄氏用虚岁)。今从之。又,孙开泰列该条于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认为是孟子首次由齐返邹时事(《孟子事迹考辩》,《中国哲学》第十辑),或有可能,今不从。
    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
    〇孟子居平陆 孟子来到平陆,见大夫孔距心,继续宣扬他的仁政学说。孟子通过两个类比推理,指责孔距心不行仁政的过错。一个是用某个战士一天三次失职,类推孔距心不行仁政使百姓“转于沟壑”、“散而之四方”,同样是失职;当孔距心为自己辩解,孟子又以替人放牧为例,说明既然受人之命,就应该尽心尽职,否则就是自己的过错。孟子游历的早期,常用这种类推方式说明推行仁政的必要,这与他后来把仁政看作是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的外在表现是有所不同的,这种论证方式的差别可能反映了孟子思想的发展、变化。
    【文献】《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考辨】狄子奇《孟子编年》说:“平陆为古厥国,即鲁之中都。在今汶上县,与邹相近。”之平陆事当在见邹穆公后,暂列于此。
    周显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
    〇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任国的季任和齐相储子都派人送来礼物和孟子结交,孟子收下礼物而不回赠。今年孟子来到任国,专门拜访季任;后又到齐国,却不去拜访储子,结果引起弟子屋庐子等人的疑问。孟子解释说,季任当时代理任国国政,无法亲身前往邹国;而储子能够亲身去邹国,却只派人送去礼物,所以只拜访季任而不拜访储子。孟子生活的时代,礼制已受到很大冲击。孟子不重视外在礼仪,而强调内在的“志”,即动机和情感,无疑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文献】《孟子·告子下》:“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其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考辨】任为风姓小国,在今山东济宁市,见《左传》文公十二年注。季任,据赵歧注,是“任君弟也”。孟子到任国时间不可详考,大致在本年前后,暂列于此。《告子下》记屋庐子曰:“季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则储子派人“以币交”时,孟子正在平陆。
    〇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后,又回到邹国。《孟子》书中记录与屋庐子、曹交问答,可能就发生在此时。在这两章里,孟子分别讨论了“礼与食孰重”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问题。孟子认为必须把礼与食放在同等条件下比较,如果拿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相比,自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在与曹交的问答中,孟子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在他看来,尧舜之道不过是孝悌而已,只要每人“服尧之服,诵尧之行”,照尧舜的榜样去作,就能和尧舜一样。
    【文献】《孟子·告子下》:“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考辨】上引两章未明言何时事,但从屋庐子“明日之邹以告孟子”以及曹交欲“得见邹君,可以假馆”来看,当是孟子在邹时事。故暂列于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